《小猴子下山》课文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像小猴子这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蹦"等动作词。
教具准备:
一、以图导言激趣: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 、讲授新课
(一)感知课文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的生字词有:玉米地 桃树底下西瓜地
掰 扛扔摘捧抱追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小朋友,你们仔细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学习第一节(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怎么做的呢?(板书:玉米地)
电脑出示:[小精灵儿童网站]
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板 书(掰 扛)
2.理解"掰扛"两个词语。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同学们请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一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一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怎么做的?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词。
3.表情朗读课文。
过渡:小朋友,课文1、2、3、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利用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板书: 桃树底下 (扔 摘 捧)
西瓜地扔(摘 抱)
回家路上扔(追)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过渡:小朋友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打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板书:空着手回家?)
1.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送词: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象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
拓展阅读
1、小学课文《乌鸦喝水》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这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课前准备:
实验用的器具、玩具“乌鸦”或图片等
一、激趣导入,质疑
1、(出示玩具“乌鸦”)看,谁认识这只鸟?
(出示生词“乌鸦”)谁认识这个词?
2、谁能很有礼貌地跟乌鸦朋友打声招呼?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
二、初步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想办法解决;
读通句子,感觉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同桌互读,互相取长补短。
3、指明逐节朗读。
师:你想对朗读的同学提一点什么建议?
师:朗读的同学,你们能接受他们的建议吗?
师: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他们朗读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你能超过他们?
4、随机指导读准“着”、“喝”、“渴”、“渐”的字音。
5、选用自己拿手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插图,想想刚才同学们向乌鸦提的问题,你哪些已经读懂了?或标出还不能读懂的地方。
三、解疑、识字、读文、感悟
1、继续质疑。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想请教大家吗?
2、解疑。
你已经读懂了哪些问题?是从课文的哪一处领悟到的?
快帮乌鸦来告诉大家。
3、随机解决重要的知识点。
1)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乌鸦特别想喝水?
理解“到处”------表演、体会(会怎么想、怎么说)------指导朗读第一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喝不到水”的原因。
指导朗读“怎么办”。
3)实验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同时理解词语“渐渐”。
指导完成读读说说。
指导朗读,特别是“一个一个”、“渐渐”及喝到水时的心情。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也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2、.总结全文,谁能用三句话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两句话呢?一句话呢?
3、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它。
五、指导背诵。
六、课本剧表演。
七、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形式要多样,要生动活泼,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选卡片填空。
八、指导书写。
九、扩展活动
1、除了小石子,还能用什么也能使瓶子里的水升高?回家试一试,验证一下。
2、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水不多口又小----------喝不着
放石子----------喝着了
2、小学课文《雪孩子》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走进新课程,步入新课程,要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纲要的精神,要紧紧把握课堂教学*的方面。在课堂教育*中,要坚持一个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发展心理学品质教学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年质的飞跃,否则会被挪后或延缓。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这个阶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良好的语言发展会促进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综上所述,本廛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抓住一条主线,两基本点。一条主线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两基本点是指在引领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二、教学分析
《雪孩子》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课文一共有8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要求认识10个生字;写好瓜、衣、来三个字;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第68自然段是文章重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演示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篇为首先次出现不注意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课后的练习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受悟的重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五、教具
多媒体的课件
1.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用甜美的声音、盈盈的笑意、形象的图片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将此图片贴在黑板上,再问学生: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归纳出低年级孩子识字的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以后学会了,还可以用的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2.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一个问题引起悬念,然后播放动画片:大雪无边,快乐无限!学生仿佛置身于雪的世界里。听,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唱歌,看,他们玩得多快乐!动情地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和亲身体验中,从而渲染了与词句相对应的气氛,使学生主动了解和欣赏了语言所描写的事物,体验了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然后通过快速地查数,使学生对全篇课文有个宏观的把握:知道本课有8个自然段并配有8幅插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求同思维能力。
3.阅读新课,理解课文
有了刚才情境创设出的基础,学生自然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喜爱之情,此时的心情也是高兴的、舒心的、美丽的。所以第一自然要让学生继续读、老师再范读、再指名读。通过读,使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你读懂了什么呢?我读懂了雪下得非常大!从哪儿能看出雪下得大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录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然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非常大。第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讲这幅图的主要意思,再结合画面的内容,体会小白兔往来火里加柴的原因。(因为屋子里很冷,所以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这部分内容尤其注意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的空间。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还会回来了吗?这几个问题是关键,但不提出来,而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着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毕竟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要深入到各组,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进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这部分内容一定要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伴着优美的音乐、看着动画片,体会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把描述的意境,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体会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
5.演示课件,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问了一个问题:雪孩子化了以后,为什么会变成一朵白云呢?然后演示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知道了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就成了云。那么,文中的哪个词是说这种现象呢?,飞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这部分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是孩子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但是老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想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这个课件,以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再能过演示课件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去了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7.总结全文,提示主题
再放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8.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同学们可以采取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如看动画片读、个人读、小组读、自由读、默读、和喜欢的小朋友们一起读、演课本剧等等,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基于此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设置如下教学评价:
1.知识能力。
我会写的字:
我会认的字:
我会认的偏旁:
2.过程与方法。
我会读:读《雪孩子》的课文(以录音带的形式出现)。
我会画:画雪孩子,要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取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雪孩子的喜欢之情。
八、教学回顾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 中,尤其注意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特色一:动画片的设置非常成功。不仅巧妙地导入 了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性趣,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声情并茂的动画片,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特色二: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初读入情读中悟情想中悟情。整个课堂书声琅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
特色三: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落实三维目标,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再现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求同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3、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师导入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三)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检查预习情况
1、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朗读情况的检查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4、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5、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三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四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讲读课文(由五个学生分别逐段讲解)
(五)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六)指导背诵。
第一组选择喜欢的一段话背诵。
第二、三组选择喜欢的两段话背诵。
第四组背背诵2、3、4段。
(七)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八)作业,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第一组写三句以上描写景物的句子。
第二、三组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第四组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九)板书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美)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这篇课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的移步换景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只局限在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的描写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些缺陷,但总体还是完成得很好。
4、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阅读三篇短文,通过比较,学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2、引发阅读《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比较人物描写方法的异同。 教学难点:
从动作的细节描写中感受严监生的“吝啬”;从语言描写中感受王熙凤的“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人物,梳理方法 1、 2、
回顾人物。 梳理方法。
二、整体阅读,默读批画,主动思考 1、
阅读要求: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默读一篇短文,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突出人物特点的?可以画画句子,做简单批注。 2、学生阅读、思考,准备交流。 三、聚焦方法,揣摩文字,感受形象
交流核心问题: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突出人物特点的? 1、《临死前的严监生》片段 交流问题:感悟严监生的动作表情
与大侄子交流 与二侄子交流 伸着两个指头 把头摇了两三摇 越发指得紧了 两眼睁的滴溜圆周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与奶妈交流 与赵氏交流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点一点头 把眼闭着摇头 把手垂下 (1)根据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变化,猜测他的心理变化。 (2)补充资料:严监生的家境和他对自己吝啬的资料。
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节选自《儒林外史》
他拼命地节制生活费用,从不舍得吃一口肉。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买药吃……
——节选自《儒林外史》 (3)教师小结细节描写,激发阅读兴趣。 2、《小嘎子现胖墩儿比赛摔跤》片段
(1)找出动词:放 站 围 塌 蹦来蹦去 合 鼓 转 揪 推拉拽顶
钩 别 推 摔 (2)师生交流。
3、比较两个人物,小结 :运用最恰当的表现手法 突出最典型的人物特点
4、《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交流问题:
(1)本文在描写王熙凤时用了哪些方法?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是哪种手法?
(2)揣摩王熙凤的话中有话。
出示:妹妹几岁了?可也上 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1)指名读,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 (2)再读,抓两个“只管告诉我”,生谈感受。 (3)师小结,突出“话中有话”。 四、回归整体,比较异同,明确方法
1、整体比较:三位作家在人物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2、小结描写方法的运用。 五、学以致用,迁移运动,习得方法 1、根据描述猜测来自名著的典型人物:
只见人丛里那个黑大汉,轮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 ——《水浒传》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
堂
“贫僧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取经,见天色已晚,可否在此借住一宿?
——《西游记》
2、班内交流。 3、教师总结。
堂,威风凛凛。 ——《三国演义》
六、 拓展提升
用所学方法完成小练笔。
1、出示要求:(1)“关注言行举止”,捕捉人物最典型的特点。(2)运用最恰当的方法,突出人物最典型的特点。
2、生练笔。
3、交流:指名读自己的作品,师生点评。 七、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阅读。
人物 特点 方法
严监生 吝 动作 (连串) 小嘎子 嘎 动作 (细节) 王熙凤 辣 语言
5、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④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A案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书包www.**范文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复习词语卡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38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