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菜园母亲的花园智慧故事
美国女作家沃克说过:“在寻找母亲花园的路上,我找到了自己的花园。”每当想起此语,我都为自己的母亲深感不平。我的母亲何曾有过花园,别说有过,恐怕是连见都没见过。母亲毕生劳苦在乡村,悠悠南亩,郁郁北坡,处处有她汗水滴过的禾下土。但让她最牵情的还是家中的小菜园。也许对于母亲来说,小菜园既是她的果园,也是她的花园吧。
小菜园其实更多的属于父亲。古诗云:“园父初挑雪里芹”,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园父”。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他的心思都在菜园里。开春先耙地,然后打畦子,那畦子打得十分规整,就像我当年作文本的格子。如今回想,在那片泥土芬芳的作文本上,父亲写下的也许全是古诗——屈原的: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陆游的: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吕炎的:阴阴径底忽抽叶,漠漠篱边豆结花……
父亲的菜园,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母亲的果园。这样说,不仅是因为母亲可以随意到小菜园去摘取父亲的劳动果实,也是因为菜园里确实有果树。一色的苹果梨,沿着菜园的墙根栽下,这是我和姐姐们最爱吃的水果,也是唯一能吃到的水果。
据说,果园的甜味容易使人困倦。有一年秋天我放学回家,房前屋后找不见母亲,原来她竟一个人在园子里睡着了。母亲的梦境是那样的安然,衣襟上落着一只绿色的蝴蝶,嘴角还微微漾出笑意。这个难忘的瞬间,许多年后,促使我译出了爱尔兰女作家吴尔芙的散文短章,题目就叫《在果园里》。吴尔芙写道:衣袂飘飘的米兰达,她在果园里睡着的时候,手指正指着一本书中的一句法语,就仿佛她是在那个地方睡着的——而母亲,我记得她当时手里握着的是一把樱桃萝卜,就仿佛是儿女们簇拥着的笑脸,母亲是在这些笑脸中睡着的。她头顶上四英尺的空中,摇曳着金灿灿的苹果梨;离地面三十英尺,有被疾飞的燕子切碎的歌声;而高天上的流云看到,多少英里之下,在一个针眼大的地方,一个哭泣的男孩正把他的母亲喊醒……
母亲喜欢菜园里的花,在她看来,菜本身就是花,葱是花,蒜是花,萝卜缨子也是花。不过,最让母亲动心的,是在不经意间,墙头地角,这里冒出几株蒲公英,那里拽出几朵牵牛花。我知道,这些花草有的是不请自来,有的则是父亲特意引进的。父亲知道母亲爱花草,在种菜时就用上了心思,这里撒点草籽,那里留棵花苗,随手点染,寄托下美人香草的梦。母亲在收菜的时候,睥睨之间,一定欣喜。
记忆中的母亲就那样走在父亲的菜园里,就像走在她自己的花园里。母亲的衣衫是破旧的,而且是淡淡的灰颜色,能让人想起淡淡的炊烟和淡淡的干菜。
父亲的菜园本来没有灰色,而母亲却为之增添了,那是母亲的灰色,一种很美很美的颜色。而正因为这种颜色,父亲的菜园才真正变成了母亲的花园。在那个方圆不过半亩的菜绿花红的世界,母亲开作了一朵迎风含笑的灰色花。
有这样的花在记忆里,我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有时还习惯用手背抹出春天般的眼泪。
拓展阅读
1、30个智慧小故事阅读版本
宋朝有个丞相叫张商英,他有个爱好就是书法,他特别喜欢写草书,闲来无事,他便提笔龙飞凤舞一阵,甚是得意。其实,这张丞相的书法很不到家,字写得不合体统,他还孤芳自赏。当时,很多人都讥笑他,而他却不以为然,依然是我行我素,按他的老习惯写字。
一天饭后,张丞相小憩片刻,突然来了诗兴,偶得佳句,便当即叫小童磨墨铺纸,张丞相提起笔来,一阵疾书,满纸是一片龙飞蛇走,让人还着实难以辨认。张丞相写完后,摇头晃脑得意了好一阵,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叫来他的侄子,让侄子把这些诗句抄录下来。
丞相的侄子拿过纸笔,准备用小楷将诗句录下,可是他好半天才能辨认出一个字,时时碰到那些笔划曲折怪异之处,侄子只好连猜带蒙。可是有些地方,他实在是怎么也看不懂,不知从哪里断开才对。他没办法,只好停下笔来,捧着草稿去问张丞相。
张丞相拿着自己的大作,仔细看了很久,也辨认不清,自己写的字自己都不认识了。他心里颇有些下不了台,便责骂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些来问呢?我也忘记是写的什么了!”
有些人总爱自以为是,既不虚心,又爱坚持自己的错误,还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结果是越显出自己的愚蠢可笑。
2、母亲的呼唤读《只有一个地球》和《地球的故事》后感
“地球”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毕竟她是我们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可是我们真正了解她吗?她的安危我们关心过吗?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和《地球的故事》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
当我通过《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和《地球的故事》这本书了解到我们长期居住的地球太容易破碎时,我心潮起伏,不禁浮想联翩:地球啊,你是那样伟大,却又是那样脆弱。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眼中很少看见自由飞翔的鸟群,耳边很少听见清脆的鸟啼声,这是因为人类在大量捕杀它们。鸟儿在被捕捉、运输、贩卖的过程中,生存与死亡的比例是那般骇人听闻——1:20。也就是说,每有一只鸟上市,就要付出20只鸟死亡的代价。多可怜啊!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海里的虾蟹少了,河里的鱼少了,田园里的青蛙蜘蛛少了,山上的野兽也少了……
科学家通过调查,列出一组数据:
100年前,地球上每4年就有一种动物灭绝;
80年前,地球上每1年就有一种动物灭绝;
50年前,地球上每1个月就有一种动物灭绝;
20年前,地球上每1天就有一种动物灭绝;
现在,地球上每13分钟就有一种动物灭绝。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个被称为生命摇篮的星球上只剩下惟一的动物——人。植物也在加速灭绝。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的浓度不断增高,水中、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不断增大,自然灾害泛滥,恶化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温室效应加大,使气温一升再升,冰山溶解,海水上升,土地沙漠化,使陆地生物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大气中保护生物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在南极洲的上空已出现了一个直径大达几百公里的空洞,幸存的生物不得不接受致命的宇宙射线的洗礼……曾经生物繁盛的地球也许会很快变得好象金星、火星一样死气沉沉。你感可怕吗?
祸首是谁?是太阳?不是。是月亮?不是。是地球本身?也不是。哪是谁呢?是人类,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人类在改造我们生存环境的同时,也破坏了其他生物及其自己的生存环境:大量捕杀、围海造田、垦荒种植、地下开采、过度砍伐、农药使用、工业污染……
警钟已敲响,如果人类再执迷不悟。地球这个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也许很快就会在这群星璀璨的宇宙中消失。同学们,朋友们,科学家已经证明: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空间范围内,还未发现第二个适于人类居住的星球。倘若地球这个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消失了,那么意味着人类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和灭绝。
地球在流泪。地球在叹息。地球已危在旦夕。拯救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母亲吧!中国有一句歇后语叫“儿子不养娘——白疼一场”。人类啊!如今母亲在向你呼唤:救救我,孩子;孩子,救救我,救救我……
人类啊!你听到了吗?
3、30个智慧小故事阅读版本
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生活着各种动物。一头雄健(xiónɡ jiàn)的野牛仗着自己体壮角硬,独自霸(bà)占了一大片草地,谁也不许靠近。为此他还用角顶伤了不少前来吃草的动物。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一個外号,叫“蛮不讲理”。
一天,一群野牛来到这里,“蛮不讲理”看到后非常生气,没等野牛群靠近吃草,他就瞪(dènɡ)大眼睛厉声喝(hè)道:“谁让你们到这里来的,你们不知道这里是我的地盘吗?快滚开!”
“尊敬的大哥,”野牛群里一头年轻的野牛很友好地说,“你别生气,草原上到处都是鲜草,你占据这么大一片地方,自己又吃不完,我们来跟你做伴,咱们和和睦(mù)睦地在一起,多好!”
“蛮不讲理”不屑地说:“我吃不完跟你们有什么关系?谁要和你们做伴,你们爱去哪儿去哪儿,别在这里就行!”
“别这样,大哥!”年轻野牛继续说,“听说最近草原上来了一群非常凶悍(hàn)的野狼,我们在这里,万一有事也好相互有个照应,可以帮你一起抵御野狼。”
“废话!”“蛮不讲理”根本听不进劝告,眼珠子瞪得像个铜铃,“连凶猛的豹(bào)子都被我赶跑了,我还怕什么狼?快滚吧,不然的话别怪我对你们不客气!”
年轻野牛还想解释,可“蛮不讲理”顶着坚硬的角朝着野牛群冲了过来。野牛们见状,一边后退一边纷纷喊道:“你真是个蛮不讲理的家伙!等着吧,早晚有一天你会后悔的!”
没过几天,一群野狼真的出现在这里,群狼见只有一头落单的野牛,便在狼王的率领下发起了攻击。“蛮不讲理”自恃(shì)体壮角硬,根本没把群狼放在眼里,他顶着牛角迎战,在群狼中左冲右突,可在既凶悍又狡猾(jiǎo huá)的群狼面前,他显得非常无助。面对群狼避实就虚的攻击,他顾前顾不了后,顾左顾不了右,一会儿**上被撕掉一块皮,一会儿肚子上被咬去一块肉,很快就筋疲力尽,被群狼扑倒在地上。
就在倒地的那一刻,“蛮不讲理”想起被自己赶走的那群野牛的话,豆大的泪珠从眼里流了下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4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