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夜色》诗歌赏析
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陽。
这是海子一首很简短的诗,却充满了深刻的含义,正是诗人一生的写照。他说“在夜色*中”,当然可以想象是诗人面对夜色*写下这首诗,即为题名,但我认为把它理解为诗人坎坷而又充满激*情的一生更为恰当,因为接下来他吟咏:我有三次受难。这三次的受难显然不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夜色*,而是一个抽象的人生,诗人的一生便如茫茫之夜色*。海子又说到他的受难,是的,诗人一生悲苦,生活农村,大学毕业后仍难以解决生计问题,生存确实是一次受难,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在圈子里不被理解、遭排挤更加重这一受难的分量。于是他选择流浪,在流浪中扩展自己的经历,完成自己的诗歌梦想,他成为了一个流浪诗人,可他那微薄的收入除去给家里寄钱、油印诗集的费用、买书的消耗,因此所剩不多。流浪成为一种受难,而流浪途中的颠簸、辛酸更是不可名状啊!海子一生中有四个女友,但每一次的爱情对他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尤其是第一个女友,更是占据了他生命了广阔空间,爱情的的失败是海子的一次受难,更是导致其*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接下来,诗人说到幸福,无疑对一个把诗歌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人来说,诗是一种幸福,而在诗歌的王国中,他是自己的王,用自己的全部诗与血去构建自己的王位,并且他相信的诗的价值和意义,相信这座王位对他而言,当之无愧。这都好理解。可是太陽又怎么理解呢?太陽是一种幸福又如何解释呢?也许如梵高一样,海子是那种对太陽、对粗糙而又热烈的太陽深深吸附的那种人,而他最欣赏的也便是他的太陽创作系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太陽是诗人投入太陽般的热情燃烧式的激*情把自己献给诗歌和太陽的过程,而海子最终的目的也便是进入太陽,成为太陽的一生。
拓展阅读
1、《上海夜歌· 公刘》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铰碎了白天。
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
如同一幅垂帘;
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
到处珠光闪闪。
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
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纵横的街道是诗行,
灯是标点。
诗人公刘在南疆用叶笛吹奏着边地晨曲,当他一踏入上海这座工业城市,内心里就呼喊着:“轮船,火车,工厂,全都在对我叫喊:抛开你的牧歌吧,诗人!”《上海夜歌·(二)》)于是他借汽笛唱出了雄浑的《上海夜歌》。这里选介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作一开始采用蒙太奇技巧,接连摇出上海关和钟楼两个镜头,其间运用两个句号,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在此稍作停顿,细细观赏和品味这两座代表上海风貌的宏伟建筑。紧接着推出的一个镜头:钟楼上的时针和分针。整个画面由远而近,从全景到中景再到一个特写镜头,并且予以定格。诗人所以要突出钟,因为它代表着时间、岁月和历史,寓意深邃,启人遐想。三个镜头因推移的短促而有着剧烈的跳动感,象征着上海这座大工业城市的生活和生产节奏的快速度。而“像一把巨剪”这个比喻,则是一个远取譬,它拉大了喻本(时针和分针)和喻体(巨剪)之间的距离,给读者的审美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当然,从另一方面而言,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多个角度确是形似剪刀,只不过前人未曾这样比喻罢了,可以说“巨剪”这一比喻是使全诗生动活泼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这一节诗中的“铰碎”两个字,也很传神,它是诗人的创作思维的自然延伸。白天由此意味着结束,于是夜晚来临,诗人正式唱起了“夜歌”。
在第二节诗中,诗人转向对夜色的描绘。“夜色”是一种较抽象的景象,它朦胧可见但却不能具体触摸。诗人巧用动词,挪用一个“挂”字,并将夜色喻为“一幅垂帘”,使夜色富有质感。夜色又不是空无依傍,诗人让“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这是五十年代上海最高的建筑),引领读者从高处向下俯瞰,于是见到的是灯的山谷、河流和山。诗由此自然进入第三节,放手实写上海夜景。
全诗三节,每节四行。十二行诗以远近、高低、动静的自然搭配,写尽了灯火通明的夜上海的雄奇壮阔。此诗借都市的一幅夜景,展现了年轻的新中国在五十年代抖擞青春的时代风貌。
2、《子夜歌吴声歌曲》原文 赏析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
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
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子夜歌》是江南民歌《吴声歌曲》中的一支,产地在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乐府诗集》归入《清商曲辞》类。《唐书》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现存的《子夜歌》共四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情调缠绵的情歌。这里选录的是第一首与第二首,是邂逅相遇的一对恋人互诉衷情之词。前一首男子唱,后一首女子答。
第一首是男子向女子当面讲述使他砰然心动的初次相会,并诉说他的倾慕之情。“落日”,点时间;“前门”,说地点;“瞻瞩”,看;“子度”,您(指那女子)正经过。男的“出前门”,女的正好经过,生活海洋里两条不同方向的航船鬼使神差地交会了。如果差一分钟以至只差几秒钟,便不会有这一次邂逅相遇、一见钟情。而这一切又毕竟发生了。也许,在对视的瞬间,彼此被对方震慑了,各自从对方身上发现了自己想象中的恋人的模样。那男子便毫不犹豫地向女子吐露自己的爱慕之情,称赞对方“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冶容”,是说容貌美好;“多姿鬓”,进一步指出那女子美貌的特征——仪态万方,有一头乌亮的秀发。“芳香”,指那女子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那女子走过,留下一路馨香。男子用盛赞女子容貌的办法来代替直接抒情,就像用“你真漂亮”来代替“我喜欢你”一样,这种七分直率、三分委婉的表达方式,是很切合初恋的少男少女的心理特征的。
那女子在与男子目光相交的一刹那,也已对对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男子的求爱表示又一次打动了她,便接着男子的话茬唱了起来。第一句“芳是香所为”,是对上一首末句“芳香已盈路”的回答。“芳”,即“芳香”,指香气;“香”,指香囊等物。你说我走一路播一路香气,但那不是我身体的香气,而是香囊散发出来的。次句“冶容不敢当”,回答上一首的第三句“冶容多姿鬓”。所谓“不敢当”,是客气话,没有一个少女不喜欢人家称赞她长得漂亮,当这位少女谦虚地说着“不敢当”时,心里是会甜丝丝、乐滋滋的。这使得她的心与男子的心更为贴近。因而她随即作出了接受男子求爱的表示:“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她表示也十分珍惜这次偶然相识的机会,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故意安排,是自己所求之不得的。这两句回答上一首的一二句“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上一首男子说“见子”,这一首女子说“见郎”,两个“见”字前后呼应,两人都将见面看作千载难逢的神圣时刻予以动情的回顾,热情的肯定,彼此互相心许之意已尽在不言之中。
这两首《子夜歌》,尽管没有采用吴声歌曲中常见的谐音双关的写法,但就其感情的细腻、抒情的委婉、形象的富于生活实感以及语言的浅近通俗等方面看来,仍然体现了吴声歌曲的基本特色。至于一倡一答的形式,在吴声歌曲中也并非个别现象。有人曾推测,《子夜歌》原来全是男女赠答之词,只是后来由于保留不完整,又杂进了文人的作品,不容易逐一加以区别罢了。至今在我国西北、西南等地的民间歌谣——花儿、山歌中,仍然有着有倡有答这种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民歌的赠答体,在文学史上对于诗人的创作曾产生过良好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于丰富作家的表现力,依然保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魏晋南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秋歌·其十一》原文与赏析
自从别欢来,何日不相思。常恐秋叶零,无复莲条时。
南北朝时期,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因此有许多人到外地经商。同时,在商业发达的城市里,有许多青楼妓馆,外来的商人,经常混迹于烟花柳巷,有些从良的*便委身于了商人。于是留在家中的商人的妻子,一方面想念到外地经商的丈夫,另一方面又担心丈夫喜新厌旧,另觅新欢。这首民歌便反映了闺中女子对远行在外丈夫的相思之情和忧心忡忡。
首二句写丈夫离别后,女子深长的相思之情。欢,女子所爱的人。《通典》: “江南皆谓情人为欢。”诗中即指女子的丈夫。何日,哪一天。这两句是以女子的口吻说,自从与你(即丈夫)离别以来,我有哪一天不思念你呢!那意思是丈夫走后,这个女子没有一天不在想念他,这就表明这个思妇是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多情女子,她心里只有丈夫一个人,因此丈夫走后,她**夜夜思念着丈夫。
三、四两句是运用比喻来表达思妇的心理状态。零,凋零,指树叶从枝上落下来。莲,有的本子作 “连”,当从。这两句是说,常常担心 (恐) 秋天里树叶从枝上落下来,从而就不再像与枝条相连那样青枝绿叶一体了。这是思妇把自己比作树枝,把远行在外的丈夫喻为树叶,她惟恐树叶从树枝上脱落下来,就是担心丈夫把她抛弃,那样她的命运就会更加悲惨了。还有,“连”与 “怜”(爱)同音双关,“无复连条时”,即丈夫像树叶般不再与如树枝般的自己相连,也就不再怜(爱)自己了。这个女子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她所处的南朝时代的社会背景前面已经谈过,因此有许多商人在繁华的城市里另寻新欢,抛弃家中的妻子,这在南朝民歌中也有反映。如 《西曲歌》 中的 《那呵滩》先写女子唱道: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撑船的竿)橹(划船的工具)折,交(教)郎到(倒)头还。”接写男子唱道: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对第三句张玉谷解释说: “官人,妇人呼夫之称。各自是官人,言我到彼,亦有呼我*人者,……”这个要离开情人到扬州的男子说得更为坦率,他明白告诉前来送他的女子,我到扬州后,不久也会有把我当丈夫的女子,我又怎么会为你而留下不走呢?一往情深的女子,却偏偏遇上了“二三其德”的负心汉,这在*社会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
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和双关语,使这首民歌具有委婉含蓄的特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