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板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13 09:09:51

陋室铭教案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拓展阅读

1、《夜所见》

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学准备:PPT

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课题《夜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 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师**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夜所见》2、预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小学语文最大的

学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学重难点:认字写字

学准备:生字卡片

一、抓课题特点,引读激趣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吗?你们知道最大的是什么样吗?

题)课题中的“”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呢?

2、展示激趣: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看看这本“”是怎样介绍的!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记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

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师**吸收反馈。

3、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师要有意识地去组

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

进行交流,师相机强调。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师**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到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

四、质疑

1、快速读文,思考: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

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读能力。解

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了解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

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及课文内容

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理,为下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

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学重难点: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学准备: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一、回顾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勘探、岩石、波痕、煤炭、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

二、研读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

得。

问题假:a、文题中的“”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b、这本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c、读了这本,我们能知道什么?

d、这本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读活动,看看以读中能解决哪些问

题。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师相机点拨。

在交流中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如:宝藏、刨根问底等。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角色体验,读、演、悟

1、问中读。

”,为什么加引号呢?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答

2、读中学。

(1)自由读。

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写什么,学到什么吗?请赶快读一读吧。

(2)伙伴对读。找自己的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

(3)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演中悟。

(1)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你能出爸爸的动作神态吗?

(2)合作演一演。

(3)集体评一评。

哪个角色 演得好?为什么?

4、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演、创、猜”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奋学习的热情。)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埋、陆、铁、底、趴”。组织学生观察其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问题。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五、拓展

1、通过课外的阅读和收集,你还知道其他相关的资料吗?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2、布置课外收集活动,准备一次规模适当的的“自然界的奥秘”展。

(课内外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兴趣地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六、伴锦囊:

词语解释:

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床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地质构造等情况。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底细。

3、《夜所见》

材简析:

《夜所见》是义务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努力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学准备:

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内容:

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学过程:

一、对话激趣,导入古诗

1、 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2、为什么总是想家?

3、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4、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课件:夜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是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先齐读题目。

5、谁知道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

6、“”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7、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8、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9、“”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那就是“本”;可在“夜所见”里呢?

10、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所见”的意思?(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课件出示:全诗】。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2、【课件出示生字】谁来拼拼音?

3、【课件出示生字: “促、深” 】这两个字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4、这首诗的左下角有【课件出示:“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5、这首诗都能通读了。能背吗?谁来?

6、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7、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背一次。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课件出示:前两句】 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2、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课件出示:“秋风、落叶、寒冷,江上刮来秋风??”】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3、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课件出示:孤单、寂寞、苦闷。】

4、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5、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课件出示: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客情” 就是作客的思乡之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课件出示:前两句】

6、现在来学后两句诗【课件出示:后两句 】。【课件出示插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7、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8、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9、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10、【课件出示:“知”】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料定)

11、这些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12、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课件出示: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13、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

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14、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课件出示:全诗】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15、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16、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课件播放: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17、(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18、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19、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越睡不着,越兴奋。)

20、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诗人就写下了《夜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21、你们看:“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22、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现在我们根据《夜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课件出示:诗意】

四、拓展阅读

1、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课件出示】,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3、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一定会成为现代小诗人的。

五、作业。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4、机械钟摆

学目标:

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时工具的快乐。

学重难点:

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

学准备:摆钟一个、学生自带时表(小组)、pvc架、棉线、钩码、铁夹等。

学过程:

一、引入:

1、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几种古老的时方法?(太阳钟、水钟等。)还有很多类似的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灯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课题:机械摆钟)

2、以摆作为振动系统的钟称为摆钟。通常都有报时功能,所以又称为自鸣钟。1582~158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1656~1657年,荷兰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惠更斯利用摆的等时*原理发明了摆钟。后经不断改进,沿用至今。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p68资料库中《堂里的“摆”》,简要说明伽利略是怎样发现摆的规律的?

二、观察钟摆:

1、(出示摆钟)摆钟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量时间的?

2、用秒表测一测:钟摆摆动怎样算一次?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3、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4、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观察我们的钟摆:

1、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介绍摆各部分的名称。认识摆线、摆锤。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老师给你提供pvc架、棉线、钩码,你能做一个摆吗?

点击查看更多陋室铭教案板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2880.html

热门阅读

  1. 念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2. 写漂亮女生的句子
  3. 对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策略分析论文
  4. 将进酒原文及翻译赏析
  5. 描写不同节日的古诗
  6. 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范文
  7. 2018新年贺词
  8. 一体化教学现状分释论文
  9. 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教案
  10. 甜蜜爱情表白祝福短信
  11. 2016年大学生学习毛概心得体会
  12. 小年的祝福语50句
  13. 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范文
  14. 工作态度检讨书
  15. 结婚红包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