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猜拳高手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15 11:50:58

谁是猜拳高手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萌发对统计的兴趣,感知统计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数量比较判断输赢。

3、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

【活动准备】

实物投影仪、黑板、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取队名,营造气氛。

师:我们要在男孩和女孩之间举行一次猜拳比赛,先为自己队取个名字。

2、猜输赢,激发兴趣。

3、想办法,引出比赛。

师:“两队都有希望获胜,到底谁能赢只有比一比才知道,你认为应该怎样比呢?”

(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设想比赛方法:如男女对抗,赢的人数多的队获胜;组内选拔,选派获胜次数多的人参加总决赛等)

从幼儿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经验呈现,概括提升。

1、第一轮游戏,运用自己的方法统计。

2、集体交流。

交流游戏结果并引出统计方法。

师:你和谁比?赢了几次,你是怎么记住的?

3、小结。

肯定幼儿的方法,知道在数据少的情况下,可以用简单方法统计。

4、第二轮游戏,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统计。

为失利的队鼓劲,引出第二轮游戏。

(1)游戏方法:队内轮流比赛,每队选出一位猜拳高手,进行总决赛。

(2)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统计记录。

(3)师观察指导重点:是否明确操作要求,记录的方法,提醒幼儿及时交换玩伴。

(4)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

—幼儿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介绍记录的方法。

—你和几个人玩了?你赢了几次?

—你是用什么记号表示的?

教师归纳概括,引入新经验。

5、用简洁的符号记录次数,有一定的条理性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6、从原有经验中归纳提升出新经验,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建构。

视幼儿的经验随机调整。

三、巩固运用,感受体验。

1、第三轮游戏,运用新经验统计。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方法的运用,个别指导。

2、交流分析统计记录。

(1)采用幼儿介绍与同伴观察两种方法交流分析记录方法。

(2)从记录上你能看出些什么?”

鼓励幼儿质疑,强化正确方法。

(3)对于这些记录,你有什么意见或看不懂的地方?

3、初步分析比赛结果,选拔每队的猜拳高手。

4、总决赛,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5、教师小结。

比赛次数多的时候,记录可以帮我们的忙,记一记,数一数,比一比,就能知道比赛结果了,统计的方法真有用。

分析统计记录旨在理解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引导质疑法鼓励幼儿在辩析中主动学习。

四、延伸。

1、引导幼儿自主交流比赛感受。

2、迁移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继续运用统计方法联系生活,迁移经验。

拓展阅读

1、中语文

材分析

《荷塘月色》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版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它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也选在中学材里面的一篇传统课文。

文学作品核心意义的分析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需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材无非一个例子”,《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育的责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法,学习本文比喻、通感等修辞法的运用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1、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

2、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修辞法的运用。

揣摩文中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曲折地表现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

一、朗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创情境,初步感知。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二)学生听朗诵录音,疏通字词。

如:乘(chéng)凉、煤屑(xiè)、蓊蓊(wěng)郁郁、独处(chǔ)、妙处(chù)、袅(niǎo)娜(nuó)、脉脉(mò)、参差(cēncī)、斑驳(bó)、敛裾(liǎnjū)。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语言美、画面美

(一)引导启发,随文入境。

文章解题,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根据以上各段段意,可判定标题“荷塘”与“月色”应并列关系,而非偏正关系。

1.第一部分(1—3):观荷缘起。(情)

2.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景)

3.第三部分(7—8):联想采莲。(情)

(情景交融)

(二):学生再读课文,概括每一段段意。

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段:去荷塘的路上;第三段:月下独处时的感受;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荷塘的四周;第七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第八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三、品读课文,情感升华

(一)重点分析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通过写夜游荷塘所见到的景物,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

1.(第四段)月下荷塘:

荷叶:而圆,动态美(叠词、比喻)

荷花:柔美、娇美(拟人、博喻)

荷香:时断时续、若有如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衬托环境优雅和宁静(动静结合、拟人)

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拟人、虚实结合)

2.(第五段)塘上月色:

月光:泻、浮、洗、笼(比喻)

月影:画(比喻)

光与影:和谐分布——名曲(通感)

3.(第六段)荷塘四周:

杨柳

远山

路灯

蝉声、蛙声

(二)把握法,延伸拓展。

1.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a.比喻的修辞法。

(1)明喻:明显的喻词“像、如、好比”等。

例:叶子出水很,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不明显的“、成为”等。

例: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渴睡人的眼。

(3)借喻:隐去本体、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我的“长生果”(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4)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

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通感的修辞法:

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转移,又叫移觉。

五官及对应的五种感觉:眼(视觉)、耳(听觉)、舌(味觉)、鼻(嗅觉)、身(触觉)。

(1)(嗅觉——听觉)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视觉——听觉)

例: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听觉——视觉)

例:蓝水兵,你的嗓音纯得发蓝。

2.巩固练习: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有直径的吗?”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3.重叠词的使用:**、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峭楞楞、弯弯、远远近近、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轻轻

(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文章用词精当,语言清新,富有表现力。如动词的选择,博喻和通感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且十分传神,请同学们在背诵过程中进一步体味。

五、课后作业

1.学着作者的写法,写一写你看到的一处景象。

2.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等。要求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顺序和即景抒情等。字数在300字以上。

2、中再别康桥

【**--诗歌】

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赏析诗歌。

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段:多媒体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人,“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3、中语文

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板书课题)

二、简介“赋”的体裁特点

三、简介苏东坡及其在黄州的生活经历

四、指导诵读

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在预习和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可根据以下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间天然仙

第二段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栗

穷终风

第四段往长

瞬尽

主取

月色竭适

第五段酌藉白

需要指出的,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押韵的。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音韵学研究的课题。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举酒属(zhǔ)客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山川相缪(liáo)酾(shī)酒临江

驾一叶之扁(piān)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讨论题:

(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怎样的心情?

讨论提示:

(1)清风、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2)“怨”“慕”“泣”“诉”---“哀”“凄切婉转”。

(3)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4)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

2.齐读课文,体会其语言特点。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二、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自读《后赤壁赋》,结合“练习”第四题,指导学生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

提示: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影;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苏轼得心应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的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则,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

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见《古文笔法百篇》)这里说的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文学家虞集说:“陆上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赋》)云:‘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亮(清晰明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

于体物如‘山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未有道主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剥》无独有偶,据黄州的**说:“陈毅**生前参观黄州‘东坡赤壁’中的‘二赋堂’时,对后赋备加赞赏,认为后赋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一筹,一个重要的原因吧!”(见《东坡文论丛》,第39页)

点击查看更多谁是猜拳高手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4383.html

热门阅读

  1. 幼儿珠心算优秀教案
  2. 关于女人个性签名
  3. 防灾减灾日标语
  4. 关于大学生的实习协议书模板
  5.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关於蘋果》
  6. 艺体组教学工作总结
  7. 有时候的我爱情诗歌
  8. 喜迎元旦手抄报资料
  9. 评价一个人的经典语句
  10. 弟子规读后感 300字
  11.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狐狸想交友
  12. 感悟人生的心情说说大全
  13. 笼统的解释及造句
  14. 男女朋友分手的伤感个性签名
  15. 关于《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后感范文00字
  16. 开学第一课节目观后感600字
  17. 劳动是美丽的1000字作文
  18. 201年最新的生日祝福语
  19. 利剑高悬警钟长鸣警示教育主题展心得体会
  20. 写冰激凌的句子
  21. 201最新白露节气祝福语
  22. 关于学习奋斗的句子
  23. 最新结婚纪念日短信祝福语
  24. 关于万圣节的整人祝福短信精编
  25. 关于大海的句子精选
  26. 预售停车位买卖协议范文
  27. 四年级数学《实际测量》教学设计
  28. 关于大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29. 听差的拼音解释及造句
  30. 扬帆的意思和造句
  31. 两位驯鹰人美文
  32. 尘世与心世爱情诗歌
  33. 伤感经典语录2019
  34. 名人感恩老师的故事
  35. 我们的爱能看到吗感人故事
  36. 思乡之情的诗句和作者
  37. 《晁错论》全诗及翻译
  38. 201年母亲节送母亲节祝福语
  39. 亲情故事:如果东京不快乐
  40. 代理进口协议合同书模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