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武侯庙》阅读答案及赏析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武侯庙:在夔州,祭祀诸葛亮(武乡侯)。②丹青:两种颜料,此指诸葛亮绘像。
(1)在《武侯庙》和《春望》中,诗人都写到了“草木”,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⑴(2分)借景抒情,都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林苍苍的景象,反衬出人迹之罕见。
⑵(2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诗人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抑郁之情。
(3)诗中作者借草木的 ▲ ,写出了武侯庙 ▲ 。
答:茂盛 人迹稀少,荒凉冷落
(4)诗的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诗人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抑郁之情。
题解:
武侯:指诸葛亮。诸葛亮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西。张震《武侯祠堂记》:“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后主”,指刘禅,刘备之子,小名“阿斗”,刘备去世后接任蜀帝,在位41年(223-263年),诸葛亮死后,他任用宦官黄皓、佞臣谯周而亡国。“犹闻”二字,写出诗人瞻仰诸葛亮遗庙,思绪万千,诸葛亮的所行所为,在诗人的脑海里翻腾,一下子拉近了诗人与诸葛亮的时空距离。诗人感到,诸葛亮真是伟大,走出南阳,辅佐了先帝,又辅佐后主;一生操劳,最后病死北伐军中。于是诗人认为诸葛亮衷心辅佐后主,是最值得大树特树的,于是写下了这两句千古名句。“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后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义之心,溢于言表。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在今湖北省南阳市,市西有卧龙岗,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拓展阅读
1、李冠《蝶恋花春暮》的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试题】
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注释
1. 亭皋:这里指城郊有宅舍的地方。
2. 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一寸相思千万绪”一句有什么表达特色?请略加分析。
3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1】伤春暮、怀人。(2分)“闲”字写出词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2分)
【2】主要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一寸”和“千万”对比,“一寸”和“千万”同时又是夸张。(2分)
【3】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春天的夜晚清新、淡雅、朦胧的景象,如此美景更能勾起人的相思之情;(3分)而“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只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如答“不同意”也要扣住“内容”“情感”“手法”三个方面分析)
“遥夜”交待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词人“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按说“清明才过”,春光正好,词人却已经“伤春暮”了,看来“闲信步”当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上片最后两句是词人耳目所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春风挡住而听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朦胧不明。这两句写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转自然。
过片谓这时虽说已过了桃杏盛开的花期,但*依稀可闻。人为淡月、微云、阵阵清风、数点微雨和依稀可闻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那“伤春暮”的情怀暂时退却了。此处白描手法运用得当。
下片二、三句词意陡转。词人遐想联翩之际,听到近处有妇女荡秋千的轻声笑语,她们说些什么听不清楚,但不断传来的莺语,对他来说是一番诱惑。
结尾两句,写词人因意中人不身边,以致常常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便有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举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绪,由此可见其徬徨、感伤与苦闷的程度之深。
简评
时节已过清明,桃杏芳香依然。小雨之后,淡月朦胧。信步亭皋,忽闻秋千架上,笑语轻盈,勾起了心中的万缕相思。诗人把惜春、伤春与怀人的思绪,融为一体。全词写得轻柔纤巧,婉丽多姿。
此词通过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起伏扬抑的伤春、相思情怀。全词以清景无限来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婉优美的意境。写景鲜明,抒情真挚,语言浅近,读来委婉动人,艺术上确有不凡之处。
集评
刘逸生《宋词小札》:这首词写一个青年人常会碰到的意外和因此惹起的无端烦恼。事情本是琐细的。他在春夜的闲行中偶然听到隔墙的笑语声,如此而已。但正因其琐细,要写得委婉动人,又实在不易。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恰当地安排了一个同青年人的伤春情怀十分和谐的环境和气氛,然后让那感情自然地伸展开去。
2、李白《古风》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释】
①徂(cú)晖:落日余晖。
②枳(zhǐ)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t(yuān)鸾(luán):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试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t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
(1)A
(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201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译文】
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万物被严霜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那一江东流水,无情的流逝;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不过在一瞬间。天上的浮云飘浮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贵、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高贵的鸳鸯栖息在多刺的枳棘里。我还是离开这里,回去隐逸吧!我边走边弹剑边高歌《行路难》。
约当天宝三年之秋,李白被排挤出长安之后作了此诗。全诗感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难之情,表现了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诗的开头就以大气包举、气吞六合之势,不仅展现出宇宙的广大无边和诗人的博大胸怀,而且也隐寓着诗人*上的高瞻远瞩和傲岸不屈的气概,为下文抒发登高的所见所感,讥刺时政昏暗、贤愚颠倒等事伏根。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字面上写登高所见的景象:严霜覆盖着大地上的山川草木,万物萧瑟,秋风肃杀,辽阔的草原(大荒)笼罩着凛冽的寒风;实则象征着那种阴暗压抑、充满杀机的*气候,犹如严霜、秋风摧残万物之肃杀、冷酷一般。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这二句则由所见写到所感。“荣华”、“万事”,既承上文自然万物的盛衰荣枯,也指由此而触动的人生年华的盈虚消长,功名事业的进退穷通。李白当初奉诏入京,曾经抱着满腔热情和美好幻想,但李白最终不过是个文学侍臣而已,不但理想无法实现,甚至为近臣嫉妒而遭谗见疏,只好自求还山。回顾长安三年的遭遇,面对眼前的大荒流水,诗人不免喟然感慨: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反;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以落日的光辉(徂辉)为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为谗邪所惑。以喻人君晚节为奸臣蔽其明,犹白日将落为浮云掩其辉也。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这两句典出《庄子.秋水》:“夫g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陆德明注:“g雏,鸾凤之属也。”又《后汉书.仇览传》云:“枳棘非鸾凤所栖。”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意谓枳棘(有棘刺的树木)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曲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鸳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啊!以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而压抑贤才的罪恶。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无能为力,因而只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以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它们已成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这里诗人满腔悲愤难平,发出的愤怒呼声:吟唱《行路难》歌曲,借以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沉郁而又奔放的感情,隐微而又显豁的比兴。诗中描写那风霜肃杀的寒气,“浮云”、“徂辉”的昏暗,“燕雀”、“鸳鸾”的反常,无不笼罩着一种沉重郁结的压抑;而那“登高”远望的气概,“漫漫”天地*怀,“流水”、“波澜”的感喟,慷慨悲愤的“剑歌”,仍然掩盖不住浪漫主义“诗仙”的一腔豪气。
其次,此诗虽属古风,然多用对句,如“霜波”与“风飘”而句,写尽天地空间;“白日”与“浮云”而句,概括昏君奸佞;“梧桐”与“枳棘”而句构成贤愚对比。虽平仄不拘,而事类颇对;虽时用典故,却信手拈来,自然无迹。凡此,皆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不功而工”之妙。
3、《刘彻·秋风辞》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櫂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大多的人们,只知道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开拓疆域的武功。其实,他还是位雅好辞赋的作手。武帝的赋作,今传《悼李夫人赋》,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司马相如)下、子云(扬雄)上”(《艺苑卮言》)。他的诗作,有《瓠子歌》、《天马歌》、《李夫人歌》等,也“壮丽宏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重。
《秋风辞》的制作年代不详。《汉武帝故事》只说:“上(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近人逯钦立推测,它可能作于元鼎四年(前113)秋。诗之开篇是两句写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此刻,武帝正船行在黄河第二支流汾河(今山西中部)的清波之上。船头,阵阵秋风拂面而来;仰望一碧万里的蓝天,朵朵白云正如白帆悬空、御风而飞。两岸的树木,虽已不复蓊郁苍翠,但那纷纷飘坠的金黄落叶,无异为画面抹上了一重斑斓的秋色。雁鸣阵阵,缓缓掠过樯桅高处,将一个大写的“人”字排在云空……这就是武帝笔下的河上秋景。短短两句,写得流丽清远、胜似画图!
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诗话》)。仅从字面看,固然不错;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秋风起兮白云飞”,则清新明丽,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赏观的欢情,联系后句,其韵味似乎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武帝,大约也正从这相似的情境,联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脱口吟出了“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秋天是怀思的季节。虽然也有秋兰含芳、金菊斗奇,但凋落的草木、飞雁的归鸣,所勾起的毕竟更多是撩人的思情。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正生出了对心中“佳人”的悠悠怀思。这“佳人”究竟是谁?她应该就是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吧?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过去,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武帝对“佳人”的生死相望之思,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缠绵流丽”的韵致。
“泛楼船兮济汾河”三句,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高大的楼船在汾河上鼓栧而进,当其在中流疾驶时,潺湲的绿水,顿时激起一派白波,沸扬四溅,飞洒而下。楼船上的君臣,大概已酒酣耳热,不禁随着欸乃的櫂声,放怀高歌起来。但既有万乘之主武帝在场,群臣岂敢得意忘形?那么,这放怀高歌、旁若无人者,当然是武帝自己了。“箫鼓鸣兮发櫂歌”一句,正是武帝“欢甚,乃自作《秋风辞》”而发为歌咏景象的生动写照。此时站立在读者眼前的,不再是怀想“佳人”的情种,而是逸兴遄飞的雄主了。其蹒跚的步履、朦胧的醉态和叩舷而歌的自得之情,俱可于句中想见。
但接着却出现了“变徵之音”:“欢乐极兮哀情多”。武帝莅临天下、跨有四海,当此睥睨一世、俯仰天地之时,应该为汉帝国的空前鼎盛高兴才是,为何却发出了这样的幽幽哀音?原来,武帝虽贵为天子,但在生老疾病这一点上,却与庶民百姓并无不同。对疾病的恐惧和寿老生死的忧虑,正如卢克莱修所说,实在是“和人类并存,既不怕闪光的武器和戈矛,也一样光临王公们的心”;“只要疯湿症的痉挛一起,无论他大公或陛下都是枉然”。武帝当时已年近五十。在此之前,就曾为长生不死而访仙事神,屡受方术之士的欺骗。而今,想到眼前的尊荣欢乐终竟有尽,与死亡为邻的老年将很快降临,心中怎能不被时时袭来的哀情所充塞?此诗于饮宴放歌的欢乐**,突而折为“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慨叹,正表现了武帝心境的这一微妙变化。所以,它的收束也与前文两两相承的偶句不同,只有孤零零的独行单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武帝那俯仰天地的气概、饮宴高歌的欢情,至此终于为无可奈何的忧老之叹所淹没。唯有不解人意的满船箫鼓之音,却还久久在清波白云间回荡……
这就是武帝的名作《秋风辞》。它虽然是泛舟饮宴中的即兴之作,思致偏一波三折、毫无直泻无余之感:在清丽如画的写景中,轻轻拨动怀想“佳人”的思弦;于泛舟中流的欢乐饮宴,发为逸兴遄飞的放怀“櫂歌”;然后又急转直下,化作年华不再的幽幽叹息。将这位一代雄主的复杂情思,抒写得曲折而又缠绵。《秋风辞》之所以能以清新流丽之辞,与苍莽雄放的《大风歌》相敌并同垂百世,原因正在于此。
4、济南的秋天 老舍原文 济南的秋天的原文阅读以及练习答案总结
①______________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红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了个整人情,连带冬全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心须有山有水。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色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阴影。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向。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好美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凭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浮着水波,做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第①自然段应填人的句子是( ) ‘
A.济南的秋天是静谧的 B.济南的秋天是温和的
c.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D.济南的秋天是虚幻的
2.第①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第②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的意思?
4.选文第③、④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济南秋山、秋水具体景象的描摹。山是从哪些方面的不同来写的?水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5.第③自然段写秋山的颜色,没有按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顺序,而是先写山腰,再写“山脚”和“山顶”,其原因是什么?
6.第③自然段写山腰颜色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其作用是什么?
7.第③自然段最后一句的感叹句,它具体赞美了什么?
8.第④自然段写绿藻的“绿”,其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④自然段“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一句,两个“它们”各自指代的是什么?
1.C
2.古朴、安静、秀美。
3.作者用春天西湖的景色和夏天瑞士的风光与济南的秋天作比,反衬出济南秋天之美;用*馈赠秋冬两季,衬托出济南好。
4.颜色、方向、高矮 量、质、形式。
5.既符合人们日常的观察习惯,又为下文重点写山腰作铺垫。
6.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
7.赞美塔在蓝天映衬和阳光照耀下,更高了些,棱角曲线更真、更分明、瘦硬。
8.用绿藻的“绿”来突出水的澄清。
9.均指代“绿藻”。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