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经典成语故事
成语:水落石出
成语意思:事情经过调查、研究和对证,终将真相大白。
成语故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在被贬嫡黄州时,曾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苏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出来。
成语:四面楚歌
成语意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成语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成语:奋不顾身
成语意思: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成语故事: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拓展阅读
1、经典成语小故事10则
1、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2、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3、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4、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5、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6、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7、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8、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9、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10、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成功励志经典故事
在20世纪的中国,出了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的宋氏家族,可以说是这个世纪最辉煌的家族。“宋氏三姐妹”,是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宋庆龄成为国母,爱国爱民,万民景仰;宋美龄嫁给*,权势显赫,呼风唤雨;宋蔼龄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天下。她们对20世纪的中国拥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因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探寻“宋氏三姐妹”成长的秘密,人们毫无疑问地把目光投向她们那位“不平凡的父亲”宋耀如。宋耀如在美国留学、生活了8年,从语言到生活方式乃至思想性格无不受到美国文化的熏陶尤为可贵的是,宋耀如具有远见卓识,有着充满苦涩的生活经历,深受*教教义和美国民主精神熏陶,具有朴素的爱国情感,准备“有意识地以‘不计毁誉,务必占先’的精神培养子女们应具有崇高理想、不畏艰险和热爱祖国的意志”。这为女儿们准备了一个崇尚平等、自由、独立、创新、坚忍、爱国的思想大熔炉,让女儿们从坠地之始就享有男女平等、个性自由、独立自主的权利。
宋耀如对中国传统的压抑个性和循规蹈矩的陈腐教育方式深恶痛绝。在美经历使他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必然趋势和美国教育的价值,因而,他下定决心要敢为天下先,让他的子女接受最好的美国式教育。在孩子们未入学前,他就开始按照自己在美国得到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来培养和锻炼他的孩子们。他坚决摈弃旧习惯和旧传统,不让女儿们缠脚,免除缠足之苦。他免去了古典教育中无关紧要的“修养”,如传统私塾中教授的《女儿经》《对对》等。当他看到女儿们因不喜欢刺绣捉弄师傅而遭到妻子的严厉训斥时,他对女儿们厌恨女工活计寄予同情,并聪明地说服妻子“眼睛最好用于阅读”。
宋耀如允许孩子们自由玩耍,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并尽可能地提供条件,让孩子们在玩耍中认知世界。他很注意训练孩子们的意志力。他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自制、忍耐,养成不畏艰险、坚韧的品格。上海的初春乍暖还寒,尤其是下雨的时候,湿透的衣服粘在身上更为寒冷,但宋耀如却特意带着蔼龄一起淋雨,锻炼她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而4岁的小庆龄也对此产生兴趣,有一次竟悄悄地加入其中。父亲尊重她的意愿,自此以后,庆龄也加入到淋雨的行列。宋耀如还经常带领孩子们野外徒步旅行,和蔼龄、庆龄一起禁食,抵挡食物的诱惑,学会忍饥挨饿。
引导孩子们阅读书籍,更是他十分注意的。他特意为孩子们从美国订购了大量儿童读物,与妻子一道花费大量时间引导孩子们阅读,这使她们养成了勤于读书的好习惯。至于语言,宋耀如在孩子们刚学话时就注重对她们进行英语会话的训练。他还专门请了英国女教师教授孩子英语和拉丁语。
宋耀如还尽可能地锻炼孩子们的讲演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孩子们会写字会画画时,宋家客厅的一面墙壁就成了展示墙,上面钉上了孩子们的绘画、习字、用中文或英文写的文章等。每当有相熟的客人来访,这些作品的作者们都要当众演说,说明他们的构思。他们家还经常召开小型演讲会,孩子们担任主讲。
三姐妹在美国留学时,宋耀如坚持不懈地定期给她们写信,寄剪报,谈上海发生的事件,告诉她们中国国内局势和**的发展。父亲的影响使蔼龄的根仍然牢牢地扎在中国的土壤里。尽管她在外表上有了一些变化,以适应所处的美国环境,但在内心深处,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她的同学回忆说,有一次当一位教授赞美她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美国公民”时,宋蔼龄变得非常生气,当着同学的面驳斥说,我不是美国公民,而是中国公民,并以此感到自豪
宋庆龄的心情则经常随着中国**的发展状况时喜时忧。辛亥**爆发时,宋庆龄收到了父亲寄来的象征民族联合的五色旗,她激动得满脸通红,把她房间的旧国旗从墙上扯下来,踏在脚下,高喊:“打倒龙!高举共和国的旗帜!”当她们从美国的大学毕业时,都成长为有事业心的优秀女青年。她们满怀热情,都想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点什么。尤其是庆龄,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成长为一个准备投身**事业的爱国者。
一个伟大的父亲,用自己不平凡的智慧,把3个女儿都培养成了领时代之先的新式杰出女性,他的教女经验,直到今天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辉。
3、一个穷猫的理想故事经典寓言故事
它出生于一个单亲家庭,一出生就见不到父亲了,而且一直不知道父亲姓啥叫啥。不过,在母亲的培育下,它总算茁壮地成长着,可它的家境太差,常常三餐不饱呢!
很小时,它便学会了抓老鼠的本领,其实也没办法,因为家里穷,要生活嘛。不过也好,穷猫家的孩子早当家,它从小便立下伟大理想:做一位出猫头地的猫。它看不惯那些富贵猫家的猫,特别是那些“富二代”的猫,它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财富很多,从来不用自己亲自抓老鼠,其实,它们也不稀罕鼠肉了,因为它们老是有猪肉呀、饼干啊之类的东西吃,而且能吃多少便吃多少,因为它们家太富有了。有时候,穷猫也挺羡慕它们的,但这没有用,于是穷猫打心里便认了:别猫与我比父母,我与别猫比明天!
于是,穷猫特别努力。它总是很早就起床了,干什么呢?练本领啊,爬墙、高攀、练嗅觉、找鼠洞⋯⋯都是它每天的必修课,它想:只要功夫深,不愁不富裕。这些年的努力和坚持,它练就了健壮的身体,灵敏的身手,可谓本领了得,害得老鼠闻之则心惊肉跳。
穷猫为自己的本领感到特别的自豪。它也非常的勤奋,每天夜里几乎忙个不停,为的就是抓更多的老鼠,赚更多的钱,然后成为真正的富猫。
功夫不负有心猫。穷猫每夜的收获都非常大。有时候一夜能抓100只老鼠。有一天,它提着老鼠从一富猫家过,想不到那些富猫子弟们个个都目瞪口呆地看着它手里的老鼠,它们纷纷叫道:“这是什么呢,怎么没见过?”穷猫告诉它们:“这是老鼠。”“老鼠,是不是野生的?”一只富猫问道。“野生?”穷猫有点不知所言,但聪明的它马上领会了,于是笑道,“对,就是野生的,很稀奇的那种,很补的!”话音刚落,它手里拿着的十几只老鼠被一抢而光。那一天它足足赚了5000元。
穷猫那个高兴啊!于是它带着这些钱去市场买了一些猪肉、饼干,还有一瓶酒。一边喝酒,一边吃肉,它那个美啊,“想不到,这玩意比老鼠肉好吃多了!”穷猫抹抹嘴巴想。从此,穷猫更勤奋地抓老鼠,不过,它再也舍不得吃了,因为它要留着卖给那些富猫,这样便可以赚更多的钱。然后它便可以买那些猪肉、牛肉、饼干、酒⋯⋯
终于有一天,穷猫变成了富猫。它想:我再也用不着辛辛苦苦抓老鼠了。因为它现在有享受不完的财富,从此,它再也不稀罕老鼠肉,它最喜欢吃的是牛排,每天都有专门的厨师为它做最鲜美的牛排,还有猪排、鸡肉⋯⋯什么山珍海味,它更是享用不完。它生了很多孩子,它想:我养得起,不怕!
最让穷猫感到欣慰的是,它那些孩子都非常的孝顺,虽然过着一种衣来伸爪、饭来张口的日子,但孩子们个个读了商业本科,甚至有研究生、博士生的,还有出国留学的,将来好继承它的生意。有一天,是穷猫的生日,它的孩子们都从海外归来为它庆祝。其实,吃惯了山珍海味、好肉好酒的它,几乎天天像过生日般,哪里稀罕呢?但孩子们的盛情难却。
餐桌上,一支《祝你生日快乐》歌过后,突然孩子们拿出一样礼物,齐声叫道:“爸爸,我们给你带来了你从来没有吃过的东西,听说是最天然的*品,很补很补的,特别是对于我们猫家族。市场上都卖3000元一斤呢?⋯⋯”穷猫听着孩子们所言,口水直流,终于迫不及待了,它猛地抓开一层又一层精美的包装纸,当礼物显露眼前的时候,它的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原来是自己小时候常吃的老鼠肉!
看着父亲那种奇异的表情,它的孩子都呆住了!
作者:曹炜明
4、粥语经典故事
菜,炒得了。热好的馒头摆到餐桌上了。
她盛了两碗粥,一碗放在自己面前,一碗放到丈夫面前:”粥熬稠了。”她不好意思地解释,还*下舌头,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羞涩。
她理理花白的短发,坐到桌前:“我正式办理离休了。从今往后,我就天天给你熬粥。
“你刚得病的时候,张大夫就告诉我,你的胃病最好顿顿喝粥;一晃都过去二十多年了。我要是早听张大夫的话,你的胃病也不能越来越厉害,更不会转成……
“其实,我不是不想听张大夫的话,我真是太忙了。幸亏你理解我,从来也没埋怨我。那年去**校培训,我们几个女同学—说起家里,都是—把把的眼泪,多半是丈夫不理解,不支持。女人做点事多难,回到家再没个支撑。就难*。和她们比,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你啊。”
她说得动了情,为掩饰情绪就低头去喝粥。半晌,她抬起头,盯住了对面:“你知道吗?我今天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心里就—个念头:回家熬粥!”她说着,呵呵地笑起来。眼睛里有亮亮的东西堆起。
她真的`开始熬粥。
有人说糯米粥对胃病有好处,她就买了糯米。温水泡,慢火熬。吃饭的时候,餐桌上就有了浓浓的糯米香。
夏天热,她熬绿豆粥,吃的时候加点冰糖。绿豆、冰糖都是败火的玩意。上秋了,她熬粥的时候,加了润肺的百合、杏仁。天气一转凉,她的小米粥里就多了枸杞、红枣。
她还打电话请教在南方工作的*校同学,学会了做皮蛋瘦肉粥、生滚鱼片粥、青菜鸡米粥……每种粥熬好后,第一碗她总是盛给丈夫。
她的粥熬得越来越好,花样越来越多。后来,她甚至可以按着自己的体会尝试着做些新花样,有的还真挺好。弄得女儿女婿和小外孙一到周末就往她这儿跑,进门第一句话准是:“今天喝什么粥?”
一天,女儿来了,笑眯眯的脸上写着得意。她知道女儿有好消息要告诉她。果然,女儿在全省处级**招考中考取了地区的第一名。
她很开心,女儿比她优秀。她像女儿这么大时,还是工厂里的铁姑娘队长。她靠的是苦干,从青年突击手到劳模,从队长到厂团委*、市团委*、**、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一步一个汗窝。
看着女儿踌躇满志的样子,她忽然沉了脸:“别光顾事业淡了家啊。啥时都要记着你还是妻子,还是母亲。”
女儿就笑:“妈,小时候我看到的您可是只有工作,没有爸爸和我。”
她的目光落到对面墙上,那里挂着她和丈夫的合影。“那时候,妈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其实,生命中还有很多东西一样也很重要,丢了哪一样,你都不是真正的成功。”
“妈,什么都顾及到了,该有多累啊?”女儿有些困惑。
她感叹:“是啊,是累,可是,那样你不会有遗憾了。”
她发现照片上有一处脏了,就用手去擦。女儿递给她纸巾,她接了,却不用,还是用手一点一点把那地方擦干净了。那地方刚好是丈夫的脸,她手的动作很轻很轻。
女儿突然想起什么:“看我差点忘了,明天是爸两周年的忌日,我去给爸送花,您还要做菜给爸吗?”
她心里是早就记着这事的,女儿的话没让她感到突然。她缓缓地摇头:“今年不做菜了。”
女儿说:“那您也别去了,我代表您得了。”
她愠怒地扫了一眼女儿,便又去凝视那张照片。
第二天早上,女儿女婿来接她。她打开冰柜,神色凝重地掏出一个个用保鲜膜封好的小碗,装到一个大旅行袋里。女婿拎着有几十斤重,却不敢问是什么。
到了墓地,女儿献上花篮,还要摆水果什么的。她挥挥手阻止了女儿,拉开旅行袋,把一个个小碗去掉保鲜膜,摆到墓前。女儿女婿看清了,小碗里是各种各样的粥,一共三十五碗。她不让女儿女婿动手,自己一边摆一边低低地说着什么,就像平时在家里的餐桌上。
三十五个小碗在墓前摆了好大一片。冬日的阳光照下来,晶晶的闪着光。
5、若你一事无成是因为你没有去做!经典哲理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天资聪明、才华过人,由于什么都一学就会,所以他梦想有朝一日成为无所不能的奇人。他感到自己潜力无限,任何事情只要他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很好。他相信,他的韬略会超过任何一个帝王将相,他的著作论述会启迪几代人,他的发明创造会给天下人的生活带来影响。
但是,有一个问题,他虽然潜力无限,但只有一辈子,他需要做出选择。他需要决定将他的聪明才智用到某一个方面。做出这样的决定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其它方面的潜力将得不到发挥。
在他踌躇的时候,他不知不觉上了学,毕了业,找到了一份工作,结了婚,生了女儿。他不屑将他的`才智用在仅为糊口而干的工作,但由于聪明过人,他还是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赞誉。他时常想:如果我把精力都放在我选择的某个方面,我将会做出多大的成就啊!
时光飞逝,他日渐衰老。而一些吃青春饭的事情,他不能做了。但是,还有些事情。只要他下定决心去做,仍是能大有作为的。做什么事情呢?他在工作、育子、做家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总是会思考这个问题。他坚定不移地认为,他有巨大的了不起的潜力。熟悉他的人,也有着和他同样的认识,因为只要你与他相处,忽视这一点是不可能的。
一天,上班的时候,他忽感胸闷,就早早回到了家。他虚弱无力,走进卫生间想用凉水洗脸,却抬头看到了镜子,镜子里的那个人双鬓泛白、满脸皱纹、皮肤松弛、眼神疲惫,他忽然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然而,就在他醒悟的那一刻,胸口剧烈疼痛,随即心脏停止了跳动。
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很伤心并惋惜不已,因为他不但是一个好人,而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他的多种潜能也就随着去了。如果他早做出决定,他肯定会在某个领域做出非凡伟绩。这些伟绩会超越时代,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然而,他就这样走了,多么可惜呀!人们痛哭流涕。
可是,他们不知道死者离世那一刻心中的感悟。他悟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许多人一生自以为聪明过人,才华超众,相信如果不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肯定会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而实际上,这种想法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幻觉而已。
我们每个人,只要身体健康,资商正常,没有身陷战争或自然灾难之中,就可以在很多事情上大有作为,而成败的关键并不只在于我们的天赋。而在于我们做了没有,有天赋不去做,等于没有天赋。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若你一事无成,是因为你没有去做!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