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元宵节团圆的诗句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赏析: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赏析: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赏析: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新衣美食,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宋代以后,元宵节的热闹繁华更是盛况空前,人们不但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较为自由地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生查子·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阕写“今年元夜”的情景。“月与灯依旧”,虽然只举月与灯,实际应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一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赏析: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感作铺垫。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清平乐·上元月蚀》
纳兰性德
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
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
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赏析:此篇全用白描,不加雕琢。上片前一句描绘了月全蚀时所见的景象,后二句赞美其景象不比寻常,即更富朦胧感、梦幻感。下片写月出蚀之情景;前二句写月蚀渐出呈现“初弦’夕之景,后二句写蚀出复圆。前后八句,写了月蚀的全过程及其不同的景象。
《观灯乐行》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儿时记忆中,每年元宵节,邻里街坊家的小孩子都会拎着灯笼相约到大马路上一起走百病。大人们表演各式耍花灯,熟人围在一起猜灯谜互相打趣,可以说,正月十五的年味儿一点儿也不亚于除夕。不过,今年的元宵节,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已经在异乡上班了,不能回家和亲朋好友团聚,还得忍受着部分人把元宵节过成情人节来虐单身狗。但无论你是一个人还是一家人,这样传统而重要的节日,还是值得认真地过的,良宵美景莫辜负,记得吃汤圆哦。
拓展阅读
1、元宵节的相关诗句105句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下面是关于元宵节相关的诗句的内容,**!
1.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2.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3.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4.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5.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6.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7.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8.今年华市灯罗列。——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9.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10.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11.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2.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3.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14.好灯争奈人心别。——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15.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16.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17.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8.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19.看灯记得年时节。——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20.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1.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2.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3.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24.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25.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6.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27.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8.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29.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30.月色灯山满**,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31.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2.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33.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元宵节情人诗句146句
元宵节在古代其实就是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类的香艳诗句就是写元宵节灯会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年轻女孩通常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在元宵节这一天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这就为未婚男女的相识提供了交谊和沟通的机会,使得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的时机为自己物色对象、传情达意。
中国人历来对情感的.表达比较含蓄,古人更是如此,所以在古代的节日名称里并不直白地表述为情人节。现在,随着对外开放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西方情人节等洋节相继在中国热起来。情人节由于很受各个年龄段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而逐渐成为众人响应的节日。有人说这是商业炒作,有人说这是文化侵入,不管你以什么眼光看它,它总是比你想象的更有号召力。
面对这样的现状,许多人认为,西方国家大多数有情人节,我们也应该有一个。于是就引经据典地寻找历史文化上的根据。搞民俗研究的学者曾找到两个时间节点作为中国“情人节”的备选:一个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个是七月七“七夕”节。二者比起来,七月七作为“情人节”,虽然有历史文化上的渊源,但主要传说故事讲的是牛郎织女两地分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只有这一天可以团聚,剩下的日子里只有隔着星河翘首相望,太苦情了,不如元宵节喜庆、快乐、浪漫,于是多倾向于元宵节更适合做中国的“情人节”。当然,这并不是国家规定。
元夕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小学元宵节诗句56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地区和海外华人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下面是元宵节诗句小学,请参考。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汉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7、《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8、《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9、《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10、《折桂令元宵》
元·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节日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变迁,元宵节风俗习惯早已有较大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就有。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成为世代相沿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道教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为人所知。
节日纪念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一个普天同庆民间节日——“闹元宵”。[3]
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8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