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说课稿件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下面分享了《一剪梅》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剪梅》,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李清照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李清照,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李清照积满苦涩忧怨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跟自己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过结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体会,如不引导,很难体会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情景交融的写法;更能领悟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了点,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三、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婉约词,应读得语调低缓,情感深沉。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两首词为例比较不同,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
二、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附录:《一剪梅》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拓展阅读
1、一剪梅李清照拼音版 鉴赏一剪梅李清照的题
【**--诗歌】
自从高考有了鉴赏诗歌这道题,我们就要做许多的诗歌鉴赏题来练习,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下鉴赏一剪梅李清照的题吧
【原文】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
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
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一剪梅》原题《咸淳甲子又复经量湖南》。此一年应为公元1264(宋理宗景字五年)。这一年,贾似道当权朝内 ,推行所谓“经界推排法”,在江南之地大摊税收,百姓苦不堪言。南宋王朝对内加紧压榨人民,对外则一味屈辱求和。醴陵士人这首词即是这一历史概况的反映。
全词先写宰相、臣僚、太守的“经量”。随之对之发出质问,围绕“经量”,刻画了南宋*的一种比较深刻的形象。
此词在形式上运用重叠的方式表达了不重复的内容。形式局部不同,内容有所变化。重叠错综刻画人物形象,又抒发愤慨的感情。全词用“经量”两字处有八句,十六字 。这种反复运用同一词语,便是重叠。其它词语也相互转换,形式错落。词中刻画的三种人物形象 :“宰相、臣僚、太守 ”。从他们对“经量”的态度,揭示其性格特征的。“ 巍巍宰相坐庙堂”,指贾似道以“巍巍”,突出其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随之“说着”“便要”,在其独断专横的面目,刻上讽刺的一刀。朝廷里的臣僚的态度是看宰相的眼色行事,为之附和捧场,从头到尾赞成“经量”活脱脱的一副奴才相,“那个臣僚”,非指某一臣僚,略其名而指其实,轻点一笔,颇为不屑。
“轻狂太守在吾邦 ”,指湖南醴陵县所隶属的潭州(长沙)知州 。他对贾似道布置下来的“经量”是,才“闻说 ”,便“星夜”执行,故说他“轻狂”。各句的词语重叠错综,虽无具体的、细致的描写。但只数语寥寥,却表现出三种形象的言语、行动、神态的不同特点。
“山东河北久抛荒 ,好去经量,胡不经量”,直逼贾似道和南宋皇帝。长期陷落的河北、山东等广大地区人民流离,田地荒芜,统治阶级毫不理会,却风风火火地在南方丈量田地。北方的大片荒地却经由胡虏践踏,你们为什么不去经量呢!这里说的“经量”是虚借一意,这实际上就是指斥统治集团屈辱求和,毫不收复失土打算,以嘲讽的口吻写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2、一剪梅李清照描写手法
李清照《一剪梅》鉴赏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下面是一剪梅李清照描写手法,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欢迎参考阅读!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3、一剪梅李清照大意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一剪梅》为双调小令,周邦彦词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因取前三字为调名。李清照此词创作后广为传诵,后人因本词首句又常将词牌题为《玉簟秋》。
本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分离之后,抒写了作者对丈夫的相思之情。上片,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以清丽之笔点出清秋季节,“红藕香残”象征着词人的憔悴,玉簟生凉,暗写词人内心的凄凉孤独。以下数句,叙述词人的行举和所触之景、所生之情。“独上兰舟”,写孤身一人,“云中谁寄锦书来”,写词人对丈夫的思念,“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词人从白天到夜晚惦念心上人。短短几句,凄凄动人。下片,从行为叙述转向感情描绘,“花自飘零水自流”,暗喻年华易逝、情人离别的怅惘之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夫妻之间两心相印,尤见感情之深。以下“此情无计可消除”三句,既是情态描绘,更是心理诉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语言平白而形象生动,为历来传诵的经典名句。全词将写景、叙事、心理描述浑融一体,意境清幽而淡丽,明代东阁大学士李廷机赞之曰:“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4、一剪梅李清照朗诵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译文
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此调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玉簟(diàn):光滑如玉的竹席。
兰舟:船的美称。《述异记》卷下谓:“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锦书:书信的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窦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共三百四十字。”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雁字:雁群飞行时,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因称“雁字”。相传雁能传书。
飘零:凋谢,凋零。
闲愁:无端无谓的忧愁。
无计:没有办法。
白话译文
已是秋天了,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仍散发着残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凉意。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清亮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我们两个人呀,患着一样的相思,却两地分离,牵动着各自的忧愁。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著名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6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