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说课稿件

发布时间: 2025-09-05 15:25:25

李清照《一剪梅》说课稿件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下面分享了《一剪梅》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剪梅》,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李清照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李清照,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李清照积满苦涩忧怨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跟自己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过结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体会,如不引导,很难体会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情景交融的写法;更能领悟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了点,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三、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婉约词,应读得语调低缓,情感深沉。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两首词为例比较不同,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

二、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附录:《一剪梅》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拓展阅读

1、拼音版 鉴赏的题

【**--诗歌】

自从高考有了鉴赏诗歌这道题,我们就要做许多的诗歌鉴赏题来练习,现在我们就来做下鉴赏的题吧

【原文】

宰相巍巍坐庙堂,着经量,便要经量。

那个臣僚上章,头经量,尾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经量,星夜经量。

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原题《咸淳甲子又复经量湖南》。此年应为公元1264(宋理宗景字五年)。这年,贾似道当权朝内 ,推行所谓“经界推排法”,在江南之地大摊税收,百姓苦不堪言。南宋王朝对内加紧压榨人民,对外则味屈辱求和。醴陵士人这首词即是这历史概况的反映。

全词先写宰相、臣僚、太守的“经量”。随之对之发出质问,围绕“经量”,刻画了南宋*的种比较深刻的形象。

此词在形式上运用重叠的方式表达了不重复的内容。形式局部不同,内容有所变化。重叠错综刻画人物形象,又抒发愤慨的感情。全词用“经量”两字处有八句,十六字 。这种反复运用同词语,便是重叠。其它词语也相互转换,形式错落。词中刻画的三种人物形象 :“宰相、臣僚、太守 ”。从他们对“经量”的态度,揭示其性格特征的。“ 巍巍宰相坐庙堂”,指贾似道以“巍巍”,突出其高高在上,不可世;随之“着”“便要”,在其独断专横的面目,刻上讽刺的刀。朝廷里的臣僚的态度是看宰相的眼色行事,为之附和捧场,从头到尾赞成“经量”活脱脱的副奴才相,“那个臣僚”,非指某臣僚,略其名而指其实,轻点笔,颇为不屑。

“轻狂太守在吾邦 ”,指湖南醴陵县所隶属的潭州(长沙)知州 。他对贾似道布置下来的“经量”是,才“闻 ”,便“星夜”执行,故他“轻狂”。各句的词语重叠错综,虽无具体的、细致的描写。但只数语寥寥,却表现出三种形象的言语、行动、神态的不同特点。

“山东河北久抛荒 ,好去经量,胡不经量”,直逼贾似道和南宋皇帝。长期陷落的河北、山东等广大地区人民流离,田地荒芜,统治阶级毫不理会,却风风火火地在南方丈量田地。北方的大片荒地却经由胡虏践踏,你们为什么不去经量呢!这里的“经量”是虚借意,这实际上就是指斥统治集团屈辱求和,毫不收复失土打算,以嘲讽的口吻写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2、描写手法

》鉴赏文学作品就是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个生命世界,个情感世界。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下面是描写手法,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欢迎参考阅读!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画面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个月光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3、大意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罗绸外裳,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为双调小令,周邦彦词作起句有“花万样娇”,因取前三字为调名。此词创作后广为传诵,后人因本词首句又常将词牌题为《玉簟秋》。

本词作于和丈夫赵明诚分离之后,抒写了作者对丈夫的相思之情。上片,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以丽之笔点出秋季节,“红藕香残”象征着词人的憔悴,玉簟生凉,暗写词人内心的凄凉孤独。以下数句,叙述词人的行举和所触之景、所生之情。“独上兰舟”,写孤身人,“云中谁寄锦书来”,写词人对丈夫的思念,“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词人从白天到夜晚惦念心上人。短短几句,凄凄动人。下片,从行为叙述转向感情描绘,“花自飘零水自流”,暗喻年华易逝、情人离别的怅惘之情;“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夫妻之间两心相印,尤见感情之深。以下“此情无计可消除”三句,既是情态描绘,更是心理诉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语言平白而形象生动,为历来传诵的经典名句。全词将写景、叙事、心理描述浑融体,意境幽而淡丽,明代东阁大学士廷机赞之曰:“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4、朗诵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译文

: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此调因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玉簟(diàn):光滑如玉的竹席。

兰舟:船的美称。《述异记》卷下谓:“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锦书:书信的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窦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共三百四十字。”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雁字:雁群飞行时,常排列成“人”字或“”字形,因称“雁字”。相传雁能传书。

飘零:凋谢,凋零。

闲愁:无端无谓的忧愁。

无计:没有办法。

白话译文

已是秋天了,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仍散发着残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些凉意。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亮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我们两个人呀,患着样的相思,却两地分离,牵动着各自的忧愁。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创作背景

此词是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词以送之。”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集校注》卷提出了不同意见:“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而之父称为翁,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根据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格非在*争中蒙冤,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是其中的著名作。

点击查看更多李清照《一剪梅》说课稿件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61864.html

热门阅读

  1. 七年级关于运动的英语作文Sport
  2. 有关元宵节团圆的诗句
  3. 2015年教师寒假学习心得体会
  4. 猪年的精选祝福语
  5. 短诗十首诗歌
  6. 学生田径运动会发言稿
  7. 表示心情好的句子大全
  8. 幼儿园新教师的发言稿
  9. 学生鉴定的重要性范文
  10. 代办协议书范文
  11. 关于战争的诗句大全
  12. 关于秋天红叶的诗句
  13. 中学教师师德培训学习心得
  14. 公司优秀员工自荐书范文
  15. 2016大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16. 2016年最美的父亲节祝福语
  17. 詹姆斯短小说初秋的文学评论的论文
  18. 沁园春雪读后感400字
  19. DV微电影剧本《心墙》
  20. 十二生肖传说故事来源
  21. 出国劳务合同
  22. 给高三学生的高考祝福语201
  23. 《恶魔在身边》经典台词摘抄
  24.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3句
  25. 班主任的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26. 2018教师节贺卡祝福语
  27. 炎炎夏日养生祝福语短信汇总
  28. 写心情的优美句子
  29. 鞋业运营中心稽核专员的实习报告
  30. 朋友新年祝福语2019
  31. 想飞的石头睡前小故事
  32.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
  33. 《三字经》故事大全
  34. 许飞《父亲写的散文诗》
  35. 《海天骄子》优秀教学设计
  36. 寓言故事《小马过河》及其感悟
  37. 古今经典贺新年的诗词
  38. 2015年新生军训心得体会
  39. 冬天的心情说说52句
  40. 高中考试祝福语201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