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住顶楼的优质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了新楼房盖好了,小动物为了把方便让给别人都争着住顶楼,课文具体描写小马、小兔、小狗、小猴之间的对话,相应配有四幅生动的插图,从中体现了新楼房里的居民彼此之间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
本文设计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学习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说话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在乐中读,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学习“八字头、牛字头、父字头”3个新部首。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新楼房里的居民彼此之间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懂得要为别人着想,要给别人以方便。
【重点难点】
认识生字新词,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要争着住顶楼。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新楼房盖好了老牛、小马、小兔、小猴、小狗可高兴了,大家都准备搬新家。可是谁住顶楼呢、大家开始讨论。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画出来。
2、同桌一起认读生字,互相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分别找出前、后鼻韵母、翘舌声母的生字,开火车认读,老师对读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
4、认识多音字“重、分”,让学生知道它们有两种读音。
5、再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文质疑,读议解疑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告诉小伙伴,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学习小组汇报展示,老师相机指导。如:
1)老牛爷爷年岁大了,不能住顶楼。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住顶楼要爬很长的一段楼梯,很不方便。
2)小马爱跑步,身体好,想住顶楼,但脚步重,小兔不让它住。请学生自告奋勇起来读出小马、小兔的对话,在这具体情景中引导学生理解“自告奋勇”,让学生表演“连蹦带跳”,用“连蹦带跳”说句子。
3)小兔脚步轻,想住顶楼, 但小猴担心他会摔跟斗,不让它住。
4)小狗想住顶楼,但大家要它在一楼看门。
5)小猴能爬高,胆子大,大家同意它住顶楼。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形容小猴子上下楼快的词。
6)播放课件:小猴子快速地上下楼,并为邻居捎信报。
7)提出不懂的问题……
4、小结:这新楼的主人都能为他人着想,都争着住顶楼。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它们怎样相处。(和睦相处)
5、分角色朗读。
(1)一名学生读叙述的话,其余的学生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对话。
(2)找出六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当评委,评选谁朗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四、总结课文,拓展思维
1、通过学习《谁住顶楼》这篇课文,你觉得这一群可爱的动物,它们是怎样相处的、
2、向小动物们学习,说说生活中你该怎样做,把哪些方便让给别人,关心别人,和别人和睦相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学习了《谁住顶楼》这篇课文,知道小动物们为了把方便让给别人,都怎么做,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们吗?
二、再读感悟
***意像小动物们一样关心别人,能和别人和睦相处的同学一起来朗读课文。
三、自主识字
1、复习要求认识的生字:分男女小组比赛认读要求认识的词语,比比谁念得准确。
2、记忆生字。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些生字。
3、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4、指导书写。
(1)认识新部首:八字头、牛字头、父字头。
(2)了解生字的结构、笔顺,特别指导写年的笔顺。
(3)比较形近字:休、体。
(4)老师示范书写,学生描红练习。
5、巩固生字:给生字组词,并选几个词说句子。
四、积累词语
1、小组长带领认读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并每人选一个词说一句话。
2、从课文里选出喜欢的词语,并用它说一句话。
拓展阅读
1、四年级语文《镜泊湖奇观》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镜泊湖及其周围景观的特点,体会镜泊景象之“奇”。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提示”,从课题入手,自学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景色的特点。
课前收集有关镜泊湖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镜泊湖。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镜泊湖的美丽景色。(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带着问题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镜泊湖是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有哪些奇观?
2 同位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相互评议。
3 学生汇报读书情况。在汇报中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互相补充。
三、细读课文,想想品味。
1 分组研读,互作讨论。学生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镜泊湖的神奇之处。教师**指导,参与讨论。
2 课堂交流,汇报成果。按小组汇报研究谈论成果,教师相机点拨。
(1)播放录像,再现镜泊湖景致,引导学生感受景象的奇丽。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景泊湖的“自然朴实”?哪些地方是写景泊湖的“绮丽多变”?
(2)播放瀑布的响声,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边朗读边想像瀑布的气势。自由读,讨论:描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和江瀑布从不结冰、断流一句有什么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再加上生动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吊水楼瀑布 自然朴实
地下森林 绮丽多变
2、四年级语文《镜泊湖奇观》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1、了解镜泊湖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参与自主性学习,提高自我读书能力。
教时:第2课时
课前准备:根据第3自然段内容,制作景物图片。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写景的课文,今天我们再一起去领略一下镜泊湖的奇观。
二、学习第一段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镜泊湖的美丽景色,重点描述了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奇特。)
2、课文在开头就描写镜泊湖的奇观吗?
(课文在开头先讲述了镜泊湖形成的传说)
3、指名学生对照关键的词语复述镜泊湖形成的传说。
(住着、只要……便……、忌妒、争执)
4、镜泊湖形成的传说很是动听,当然这是神话,不是事实,不过,镜泊湖夏季凉爽少风,湖面水平好镜,倒是事实。接着老师就要请同学们去欣赏镜泊湖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找出中心句概括大意)
2、既然这一段有中心句,那它是怎样来写具体的呢?
3、出示文字投影,让学生摆放。
峭拔的山岩
自然朴实 清澈的湖水
缤纷的花树
镜泊湖景色 一望无际的林海
峰峦直插湖中如屏似壁 美不胜收
绮丽多变 峰峦退避三舍形成水湾
湖心石岛耸峙
湖中倒影奇幻
4、出示投影填空:
A.镜泊湖没有多少人工的点缀,只有()的山岩,()的湖水,()的花树,()的林海。
B.然而它并不单调:四周峰峦叠起,有的直插湖中(),有的()形成水湾,湖心石岛(),湖中倒影(),真是()。
要求:A.轻声朗读,想想填空前后有什么不同的感想。
B.自己想象美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填空,写出镜泊湖的景色特点。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结这是静态描写。
三、学习第三、四段
1、看录像:瀑布(借用《望庐山瀑布》一课的录像)。看了录像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2、出示课后练习思考题,自学课文。(两组同学分别自学两个部分)
①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说说描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和讲瀑布从不结冰断流一句之间的关系。
②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形成地下森林这样的奇观是因为有哪几方面的条件?
(要求用笔画出有关语句,并用心记住。等会儿老师作游客,你们作导游,看哪一组哪一位导游介绍得。)
3、指名学生上台作导游介绍吊水楼瀑布。(听众假设为爸爸和爷爷,要求介绍既能精炼,又能通俗易懂。)
(以下问题教师引导激疑或让学生质疑时相机导出)
听说吊水楼瀑布是镜泊湖风景区的景点,那它有多少宽多少高啊?(宽大43米,高25米)你能不能跟什么比较一下,形象地说出来呢?
这样大的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样壮观的景象我还很难想象,哦,这儿还有一幅图呢,确实少见,可惜没有声音,有了,我要请一位导游来把描述这幅图的一段话读出气势来。(指名读后再分组读,齐声读)
听说吊水楼瀑布地处北国,那儿冬季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是不是那儿的瀑布都结成冰了呢?这是为什么?
小结:你们这一组的导游介绍得很好,我代表其他游客谢谢你们的友好服务。
听说镜泊湖附近还有一处奇特的地下森林,地底下怎么能长出森林呢?
4、指名学生作导游介绍地下森林。(以下问题也是在引导中让学生或教师自己导出)
在火山口里能长出森林,我不太相信,火山口有多大,长几棵树木还差不多,最多也只能说是地下树林。(直径500米,深100米,7个火山口)
既然说是森林,里面的资源肯定丰富,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有树、药材、野生动物)
给你这么一介绍,我确实认为地下森林是一个奇观,不过,谷底阴暗潮湿,又照不到阳光,这一大片森林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土壤肥沃、降水较多、阳光射入)
刚才经过导游们的介绍,我们对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情况了解了许多,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一起讨论,以便在向别人介绍时内容更加具体。
5、学习质疑问难。
三、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镜泊湖的动态美的。
四、总结延伸。
请同学们回顾以前所学的写景物的文章,找一找哪些语句、段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动静结合的描写。我们生活周围有哪些动静结合的美景,看谁举的例子多。
3、《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毛**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先驱**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遇难16周年──**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6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