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王维诗词译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35:19

使至塞上王维诗词译文及赏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1)选自《王右丞集笺注》。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以*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使:奉命 出使。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问边:慰问边防。

(4)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5)居延:故址在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6)征蓬: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7)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8)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10)长河:黄河(但也有人认为不是黄河,而是其他的东西)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候骑:骑马的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3)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14)燕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打磨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拓展阅读

1、《雨后池》原刘攽的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试题】

1.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参***】

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2. 垂杨、荷叶,春季。

(4)前两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5)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垂杨叶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美。

答案: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6)歌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案: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

7.本后两句中的“忽起”“更作”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5分)

8.本在表现手法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6分)

9、简这首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10、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进行

试题答案:

7.“忽起”二字,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2分)“更作”二字与“忽起”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中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与静态的景物联系贯通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3分)(言之成理即可)

8.一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比作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极其形象地写出了春雨过后池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3分)二是动静结合,构成对比:前两句写出了雨后池春景的静态美;后两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的动态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3分)(言之成理即可)

9、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10、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垂杨叶雨滴被风吹到荷叶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之美。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二:

①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雨后池塘的状态: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人用“明镜”来喻池塘,以“磨”字来拟写池塘波平如镜的情状。

②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东风乍起,吹打杨柳似起舞;随后,凝在杨柳枝叶雨滴,纷纷落下,敲打着荷叶,若琵琶声声,如鼓声阵阵。

③“更作”怎样解释:

答:“更作”就是“再作”的意思 。

④在表达有什么妙处:

答: 风,使得杨柳翩翩起舞,这已令人惊奇不已;落下的雨滴,敲打着荷叶,又化作美妙的乐音,更令人叫绝。

5、题为《雨后池》,那么,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3分)

答:①池塘水面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缀满雨珠。

【补充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2)檐楹(yán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3)垂杨:杨柳。荷心:荷叶。

春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几乎与地面相平。那平静的水面如淡磨的明镜,光亮耀人,倒映出屋檐下的梁柱。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春风拂过,万千杨柳枝条顿时袅娜地舞动起来。它们纷纷抖落一身晶莹的水珠,洒向那池中的荷叶,霎时传来很多清脆的响声。

【作者简介】

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名句研读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风狂雨骤时,杨柳枝条不停摆动不会引人注目,雨打荷叶响声一片也不会声声入耳。只有在风停雨住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才会留意那突然风穿杨柳出现的舞动,才会捕捉到柳枝的水珠抛向荷叶时发出的点点声响。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垂杨叶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的一种动态之美。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这首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的动态美。“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风狂雨骤时,杨柳枝条不停摆动不会引人注目,雨打荷叶响声一片也不会声声入耳。只有在风停雨住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才会留意那突然风穿杨柳出现的舞动,才会捕捉到柳枝的水珠抛向荷叶时发出的点点声响。

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垂杨叶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里,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景物之美,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更多古请关注微点阅读网,我们将持续为你更新最新内容,敬请期待!

2、书戴嵩画牛全句翻意思全解

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通过引用手法来加以说明本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正如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

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该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也就是5个字:实践出真知。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种庄稼的农民,织布应当去问纺纱织布的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3、书戴嵩画牛全句翻意思全解

六年级册22课二则之书戴嵩画牛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由两篇《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组成。今天我的就是第二篇《书戴嵩画牛》,《书戴嵩画牛》是北宋学家苏轼写的,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二 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六年级学生对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內容。由于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的陌生感。此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意,读懂本,揭示道理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复述的能力,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依旧具有一定难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教材内容学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能借助注音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章大意。写好轴。曝两个生字。熟读课,与同学交流对中人物的看法。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句,想象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我将教学目标的2,3点定位本堂课的重难点。

三 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根据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感悟法、点拨引领法、诵读体悟法。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诵读是解读的敲门砖。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

四 说教学过程

1、解题,知背景

简要介绍戴嵩,引出课题。师生共同书写课题,指名读题,相机引导理解书即是写,从而明白课题意思,初步感知课内容。让学生带着理解齐读课题。

2、通读,知

这一板块我分两个小环节进行推进。

板块一:通读

让学生自由读课,借助本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通读两遍。再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教师范读,生根据范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板块二:知意,梳脉络

首先让同学们再次走进本,自由读一读课,借助注释联系说说章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语。

其次,反馈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全班交流讨论,根据班级学情我预设的句子是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借助图片帮助理解这句话。

最后,引导学生梳理章主要人物,事件,帮助学生理清章脉络,在这过程中,我相机指导了生字曝的书写,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最后四笔是点,提,撇,点,不要写成水。

趣读,品人物

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处士?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让学生体会杜处士的知错就改,体会牧童的观察仔细,把发现送入句子中读一读。接着我抓住了:拊掌大笑指导学生读。同时思考,笑而然之,和拊掌大笑是否可以调换一下,最后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想象,讲故事

先让学生说说讲故事要注意是什么?师补充想象。生自由练习讲故事,再指名学生台讲故事,指导生点评表演。

4、书戴嵩画牛全句翻意思全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册第21课《古三首》课后习题答案

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只要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关,就可以抵挡入侵的敌人,不叫他们越过阴山半步。

守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九死一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他们仍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意思:如果醉卧在沙扬,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将士们战死沙场,为的是保护国家的安宁,牺牲少数是为了更多数人的安全。这种保家卫国、战死沙场的壮举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使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多少尸骨埋葬他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意: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方才不愧为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这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点击查看更多使至塞上王维诗词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26386.html

热门阅读

  1. 有关励志的句子
  2. 销售的口号
  3. 文学是我的宿命马里奥略萨的故事
  4. 杂志社的实习优秀报告
  5. 化学教研的自荐信范文
  6. 母亲节的祝福语句
  7. 储藏及保管仓储合同范本
  8. 猪年春节祝福语2019
  9. 2016年给企业的祝福语短信大全
  10. 圣诞节提前祝福语
  11. 初中的学习计划
  12. 2016年端午节有创意的祝福语短信
  13. 傅雷家书两则精品教学设计范文
  14. 窃桃记随笔
  15. 会计实习感想和体会报告总结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