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江上吟》的诗意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3 16:30:41

李白诗词《江上吟》的诗意赏析

《江上吟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开头四句以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示江上之游的即景画面,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前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后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结尾四句,承前发挥,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活画出诗人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又从反面说明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能充分显示出李白诗歌的特色。

【年代】:唐

【内容】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诗题一作“江上游”,大约是李白三四十岁客游江夏时所作。这首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

唐汝询讲这首诗的主题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乐也”(《唐诗解》卷十三)。虽然讲得不够全面、准确,但他指出诗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现实而吟出这诗,则是很中肯的。读着《江上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这首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岂不是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还要*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的必然灭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诗人自己兴会飚举,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是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是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另一方面,诗人把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箫,携酒载妓,不也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吗?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明白的表现,成为很有个性特点的局限性。

全诗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王琦说:“似此章法,虽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惨淡经营,恐非斗酒百篇时所能构耳”(《李太白文集》卷七《江上吟》注)。这是经过细心体会后的符合创作实际的看法。

拓展阅读

1、

【赠汪伦】

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今译】

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于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自然质朴,清新流畅。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

【注释义】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

2、周邦彦《解语花元》

原文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这首确有一定特色,不独“措辞精粹”,而且设想新奇,构思巧妙。谭献评《辨》,于周邦彦《齐天乐》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的起句也是如此。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绛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绛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宛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们读了却并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感,相反,倒显得春色无边,仿佛预见到万紫千红即将呈现。那是由于人写到雨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处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这与此同样是“以扫为生”。当然,周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下面“桂华流瓦”一句,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话》的影响,认为“境界”虽“极妙”,终不免遗憾,“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特别是王氏对中用代字的见是十分苛刻的。他说:“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不足,则语不妙也。盖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这就使人觉得周邦彦此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其实《人间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用代字的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个中三味,当细求之。这首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作者一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居易《忆南》:“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了。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着一“香”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赋》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周这写月的三句,“桂华”句宛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出了“耿耿素娥欲下”。如依王说,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读者也不会有飘飘欲仙的感受。面所说的美成此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回到人间,写“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淡雅”二字,恰与文“素娥”相映衬。“萧鼓喧,人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满路飘香麝”作为片小结,到底是因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耿耿素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仙乎,人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人寻味。

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所见回忆和联想到自己当年在汴京元宵月的情景,用“因念”二字领起。结尾处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都城放夜”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千门如昼”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嬉笑游冶”转入写人事,即都中士女在元节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这些都是写元应有之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这大有“晚逐香车入凤城”(张泌《浣溪沙》)的味道。柳永在一首《迎新春》的里写汴京元宵的景况也说:“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与周所写,趣正复相同。不过柳朴实坦率,直言无隐;周委婉含蓄,比较收敛而已。柳是客观描述,周则由片的眼前风物回顾当年,情绪是由波动而克制,终于流露出年华老去,“旧情衰谢”的无可奈何之感。故两风调仍复不同。这里对“自有暗尘随马”一句想多说几句。历来注家于此句都引苏味道《元》中五六二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轼《密州元》则反用其,说是“更无一点尘随马”。而周此处的用法似与苏味道略异其趣。思是说女子坐着钿车出游,等到与所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之后,车尾便有个骑马的男子跟踪了。“暗”不独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也含有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思。这是苏味道原中所没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结尾之妙,在于“从舞休歌罢”一句有两重思。一是说任凭人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人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人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作者另一首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结尾也说:“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都是写自己无复昔时宴安于声色的情怀,却又都尽极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吧。到了清照,由于感情过分悲凉伤感,便直截了当地写出“试灯无思,踏雪没心情”(《临仙》)这样万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飒,情感却反而显得奔放,不嫌其尽。有人认为清照的《论》中没有提周邦彦,事实却是承认周邦彦为道正宗的,以此看来,未必尽然。

3、清照《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

【关键

名句,抒情,思乡,醉梦

【名句】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出处】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译注】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

【说明】

根据陈祖美《清照简明年表》,此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徽钦两帝被金兵所俘。清照南下宁,她接踵遭际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人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苦楚。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为倾吐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写下了这篇《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片写作者早春日里用醉酒浓睡来开解浓重的乡愁的情景,下片写她除了神经受到麻醉否则是不会忘记故乡的愁苦心绪。全通篇采用对比手法,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构思超妙。

这是一首春日思乡作。片写作者春日着轻装而睡的情景,情调明快。春天刚来到,严寒已经褪去,阳光虽然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作者换了夹衫,欣喜万分,一觉醒来,鬓的梅花已经枯萎了。更多描写思乡的古名句请关注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故乡何处是”,故乡在哪里呢?谓,故乡邈远,怎么也望不见。不言乡愁,愁绪已经显露。“忘了除非醉”,这乡愁实在是令人难以承受,如何才能忘记呢?只有醉倒在梦乡,才能不知思乡是何物。这句纯用口语,看似脱口而出,却蕴含了极其沉痛的愁绪。说明作者在清醒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那美好的春色给人的愉悦是暂时的,一旦认识到现实,那愁情就瞬间将人击倒。“忘了除非醉”,作者之所以想忘记家乡,不仅是为了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归乡无望有关。因为归期无望,思念也了无义,不如干脆忘掉,可是偏偏又忘不掉,她只有用酒来麻醉自己,以图暂时的超脱。结句写作者睡觉时点的香已经消散了,说明时间之长,但作者的酒还未消失,可见醉得深沉,有多醉,就有多少愁。

作者同时遭遇国破、家亡、丧夫之痛,又经历种种颠沛流离之苦,这种情形下的愁,就不仅仅是乡愁,更是亡国之恨,丧偶之痛,人生之悲。

4、

1、春望

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这首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三重茅。茅飞渡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足)

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语言极其质朴而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5、村晚眺村晚眺的

,这首是南宋人戴复古的作品,是一首写景。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戴复古

头落日照平沙,

潮退渔船搁岸斜。

鸟一双临水立,

见人惊起入芦花。

作品翻译:

空的夕阳笼罩边沙滩。潮水退了,渔船倾斜着靠在岸边。一对色水鸟停在水旁。闻得有人来,就警觉地飞入芦苇丛中。

创作背景:

戴复古是南宋湖派重要人,一介布衣,游历湖,足迹遍及南中国主要地区。人晚眺边景色,一幅静态画面:落日、平沙、水、渔船、鸟,一切似乎凝固了,显得那么宁静而沉寂。突然,人来鸟惊。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

这首在“静”与“动”的描写安排十分巧妙,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黄色的沙滩,斑驳的渔船,深褐色的堤岸,碧绿的水,青青的芦荡,色的芦花,洁的'水鸟,在血红的残阳映照下,更显得色彩浓郁,陆离绚丽,耀人眼目。

“照”、“搁”、“立”、“入”等动看似平淡无奇,实际运用的十分准确恰当,使整首画面生动起来。充分体现人炼字的功夫。

边沙滩平坦柔软,残阳的余辉笼照在面,一派金红。水已经退潮,一艘艘打渔船斜靠在岸边。一对色的水鸟静静地伫立水旁,似醒还睡。突然,一个渔人来到岸,水鸟惊觉,扑啦啦展翅腾起,转眼间没入开满花的无边无际芦苇荡中。

作者简介:

戴复古(1167—1189) 南宋著名的湖派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汉族。天台黄岩(今属浙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作品受晚唐风影响,兼具西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义。其格调高朗,笔俊爽,清健轻捷,工整自然。“往往作豪放语,锦丽是其本色。”-(况周颐语)。代表作为《柳梢青》、《洞仙歌》、《沁园春》(一)、《木兰花慢》、《西月》(一)、《望南》(一)、《减字木兰花》(三)、《贺新郎》([四]、[五])、《满庭芳》(三)、《渔父》(二)、《临仙》、《鹧鸪天》([一]、[三])等,其中尤以《柳梢青》和《洞仙歌》两首流传最广。《柳梢青》写人登临岳阳楼,远眺洞庭湖,望见秋水深深,波光万顷,楼头独立,朗朗,好不痛快;然念及国家危难,山河破碎,知音寥落,又不禁唏嘘感慨,心情沉痛。眼前只有君山不老,自古如今。《洞仙歌》则以清新俚俗之语言描绘画城中重阳时节的酒肆风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集有《石屏集》、《石屏》。

这篇村晚眺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您的好友吧。更多古尽在: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诗词《江上吟》的诗意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3366.html

热门阅读

  1. 中学劳技教育的现代化实践论文
  2. 《你不知道将来有多好》小学读后感范文
  3. 喝酒的检讨书范文
  4. 回家团圆的诗句
  5. 关于小学生开学心得体会范文
  6.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方案
  7. 繁星春水这本书的读后感
  8. 白露时节微信祝福语
  9. 建设公司的服务理念标语
  10. 呼啸山庄读后感1200字
  11. 最美的花束语文教案
  12. 格林童话故事:约丽丹和约雷德尔
  13. 团委述职总结报告
  14. 无悔的营救美文
  15. 憋出的新绿生活随笔
  16. 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李白
  17. 特约经销商的合同范文
  18. 2016年献给妈妈的温馨祝福语
  19. 201年给学生的中考祝福语简短
  20. 收获孩子的真情随笔
  21. 最新仓储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22. 医学类社会实践报告
  23. 标准的福建省女职工特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24. 持轻物掷远教案范文
  25. 世界名人故事有哪些
  26. 201年qq群五四青年节祝福语大全
  27. 小小的船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28. 以父亲节为话题的作文
  29. 公司打架承诺书范文
  30. 你坚持下来了这就是你的资本励志美文
  31.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32. 课文《争吵》的教学设计
  33. 中英文伤感爱情句子
  34. 2016给闺蜜的结婚创意祝福语
  35. 应届生面试有效的自我介绍技巧
  36. 小小塑胶牌价值20亿成败故事
  37.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38. 业主支付委托保证合同范本
  39. 《下雪的早晨》语文教案
  40. 小学生班会活动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