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杂诗的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5 22:14:11

夏日杂诗的翻译赏析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作者简介

清代诗人陈文述,浙江钱塘人,嘉庆五年举人。陈文述早年诗学西昆,崇尚艳词丽句。晚年,敛华就实,这首《夏日杂诗》是他诗风渐趋淡雅的代表作。

注释

1、枕簟[diàn] :枕席。

2、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炎夏已逝,秋凉将至。“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席。萧疏,凉爽之意。白居易诗云:“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席。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诗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缔。

荷叶细雨,是诗人描写秋凉的钟情对象。你看,夏日将尽,“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苏轼)初秋来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秋夜方长,“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秋残冬至,“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荷是秋色的使者,雨是凉意的先声,描写动人,全因情景贴切。意境创造的成功,全在景真意切,景真意切方能境丽情长。

荷叶细雨,与秋凉同位。荷叶送秋声,雨声凉入梦。一旦,“荷尽已无擎雨盖”,荷枯雨歇,秋天也就结束了,冬天已经来临。

拓展阅读

1、李商隐《无题》全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文解释:

昨夜星光灿烂,和风徐徐,在那画楼西边桂堂的东面。身上虽然没有彩凤的双翅可以飞到一起,但是两个人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有一线相通。隔着座位玩送钩的游戏喝着温暖的春酒,分成小组射覆蜡烛分外红。可叹我听了报晓的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着马去兰台,心却像是飞转的蓬草。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卿;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词语解释: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灵犀:指犀角。传说犀牛是灵异之兽,角上有条白纹,从角端直通大脑,感应灵敏,故称灵犀。这里借以比喻彼此心意相通。

这首大约作于李商隐任职秘书省期间。李商隐曾经两度任职秘书省,第一次是开成四年(839),第二次是会昌二年(842),第二次任职不久就离职服丧,直到会昌五年秋才重返秘书省。所以这首可能作于开成四年或会昌二年,也可能作于会昌六年。从其中透露出的身世沉沦、漂泊无依的情绪来看,时间应该比较靠后一些。

句解: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是一个美好的回忆,但人没有叙写具体情事,只是烘托出一种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昨夜星光灿烂,和风习习,我们相会在画楼西面、桂堂东边。绘彩的画楼、流香的桂木之堂,把柔美的夜晚点缀得无比香艳旖旎,空气中充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昨夜”未必实指,只是一种追忆。那样的夜晚、那样的温情,历历在目,如在昨天。“画楼”与“桂堂”,极力渲染着相会场所的靡丽,似乎在暗示着这段浓得化不开的艳情。两个“昨夜”相连而咏,上下两句蝉联而出,于圆转流美之中道出了缠绵,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最普通的时间与地点的交代,都因这段恋情而变得如此的蕴藉与精致,这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开始!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自己身上尽管没有彩凤那样的双翅,得以飞越阻隔,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自有一线相通。彩凤比翼双飞,象征着美满的爱情。然而,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人与相爱的人之间存在着阻隔。他们近在咫尺,却如同相隔天涯;一夕相会,又旋即分别。无论是当时的感受,还是事后的追忆,都让人倍受煎熬却又无可奈何。

虽然苦于无法接近,无法有更多的表白,但两人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情意相通、心心相印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那样的情意绵绵。用“心有灵犀”来比喻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是人的独创和巧思。古人认为犀牛是一种灵兽,犀角中有一条白纹,像白线一样贯通上下两端,感应灵异,故称为“灵犀”。

两句中“身无”与“心有”相互映照,相互生发。相爱的双方不能会合,本是深刻的痛苦,但心则相通,却是莫大的慰藉。人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安。尽管这种契合的欣喜中不免带有苦涩的意味,但它却因身受阻隔而显得弥足珍贵。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隔着座位互相传递着弯钩,只觉得春酒暖人。分组一块行酒嬉戏,只看见红烛摇摇。与相爱的人没有机会单独在一起,借助于集体活动稍稍亲近也自兴奋异常。他们该是如何含而不露地眉目传情,如何暗自欣喜、满怀柔情。此时,即使酒不醉人,人也该自醉了,心里怎不荡漾着暖意?再看那烛光,红彤彤的,本就亮着喜庆,伴着热闹,再映着心上人的眉目笑语,又怎不让人欢愉沉醉?那醉人的情愫啊,直叫人反复咀嚼、回味!一个“暖”字,一个“红”字,渲染出一片温暖的色调,传达出一份绵绵的情意,更把久经寂寞的人的沉醉展现得格外分明。

“送钩”也叫藏钩,是古人行酒时玩的一种游戏。玩游戏的时候把人分成两组,藏钩于手中,暗相传递,最后让对方猜钩子在谁手里,猜不中就罚酒。人和意中人本是隔着座位而坐,心有意而口难开,便借着“送钩”的机会,偷偷地彼此传递着情意。“射覆”也是饮酒时玩的一种游戏,就是把东西藏在器物里,让别人猜,猜错了就罚酒。“射”是猜的意思。“分曹”就是分组。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可叹我啊,听到五更鼓响,又该上朝了。策马赶往兰台,感觉自己宦海飘泊,身不由己,就如同那随风飘转的蓬草。“听鼓应官”,唐制,五更二点,城内击鼓,坊市开门。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应差。“兰台”,是汉代皇宫保存秘籍图书的地方,这里指秘书省,李商隐当时正在秘书省供职。

的最后两句,将爱情间隔的惆怅与身世飘泊的慨叹融合起来,不但扩大了的内涵,而且深化了的意蕴,含有自伤身世的意味。写的是爱情,但这种人生的怅惘与无奈,已经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

2、《新晴》的阅读理解及全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书。

1)根据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写的是哪个季节?(2分)

(2)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歌,简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妙处?(3分)

(3)这首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句作简要分。(3分)

【参***】

(1)季,从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

(2)“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人房间,与后面的“又书”这一细节相辅成。“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

(3)“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书”,把南风写得情趣二足饶有风趣,进一进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二:

(1)作者通过 、 等意象,描绘了季生活场景,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2)三、四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把南风写得情趣十足。

参***

(1)南风、绿树(或青苔),闲适愉悦

(2)拟人

下过雨后天转晴了。满地长出了茸茸的青苔;白天睡了一觉,醒来之后还是绿树在同我作伴。只有我的老朋友南风怕我寂寞吧!又偷偷地打开门和窗户来看我的书了。

[大意]

雨后,天刚放晴的时候,满地的青苔显得更加青翠,充满了生机,白偷闲,又没有人来打扰,于是美美地睡了一觉,好梦醒来以后感到四周是那么静谧,在窗外只有浓浓的绿树阴影。只有那堪称为老相识的南风,才偷偷地悄无声息地打开了我的房门,而且还随随便便地开了放在案头的书本。

人以雨后的景象开头,这景象的明显特点是周围的地上都长满了青苔。众所周知,适宜于青苔生长的必须是阴湿的地方,所以中虽未涉及雨期多长,但也意味着现在是久雨刚晴,自然地扣住了题,同时有隐含着一种欣喜之情。而读者从“满地”一词就可想像得到眼前是一片苍翠的色彩,在阳光的映照下就显得颇有生意。同样,绿树也因雨而更加青翠,人也因雨而暂时驻足,少了走动,那么,在这安静的环境中美美地睡一觉,也便合情顺理了,所以前两句虽然只写了周围的环境,但蕴涵着许多因果关系,表现了闲适自如的常生活片段,然而,写得诙谐而有创意的还是最后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把“南风”当作老朋友看待,而在这“无人”来访之时,对于“南风”的造访便产生了一种情切之感,因而“南风”也无所顾忌,可以随便书,成了人的知音,于是,就在“无人”的境况中平添了不少引人遐想的情趣。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本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其艺术效果。

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相关试题及答案

(1)“偷开门户又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这是一首即景,找出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简要说明歌表现了人怎样的心境。(5分)

参***:

(1)“偷”字好,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或:“径”字好,“径”字能突出南风与老友的熟识,相见之情急切,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推门而入。(言之成理即可,3分)

(2)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初晴之后,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风显得那样友好。这一切都表现了人恬适宁静的心境。(意象1分,分2分,心境2分)

3.第二句中“无人”写出了安静 的情境。(1分)

4.本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分)

答:“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写出了春风悄然而来的情景(1分),也表现了人闲适的心情(1分)。

3、三月晦偶题原文以及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木阴阴正可人。

【注释】

①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②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③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④芳菲:香花芳草。

⑤何须:何必,何用。

⑥可人:称人心意。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秦观的《三月晦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的后两句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木”同样“可人”呢!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三月晦”,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的后两句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木”同样“可人”呢!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富有哲理,蕴含“理趣”。

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4、赵师秀《约客》的阅读答案及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

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

人(赵师秀)无聊地轻敲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黄梅时节的夜晚,细雨蒙蒙的下着,乡村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半夜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心情。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全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既写了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1.全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人怎样的情景?

2.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3.主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优美的意境。

4.第四句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5.“闲敲棋子”虽是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作简要的

6.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

参***:

1. 雨夜等候客人

2. 落寞、失望、焦躁、怅惘

3.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4. 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的意境和人的心情不协调。

5.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6.示例一:一个“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示例二:一个细节描写,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他在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人对友人“有约不来”,只能自己独自打发时光时内心的落寞、失望、焦躁、怅惘,可谓写一细节而尽传精神。

示例三:【创新研读】 闲即“闲适”,作者通过细节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

二:

(1)中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对最后一句

(3)“黄梅时节家家雨”了表明季节是 季,这是 地区特有的景象;“草池塘处处蛙”表面写热闹,实则 出环境的寂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妙在用乍一看非常自然的闲逸恬静写出了人 、 的内心。

参***

1)中开头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最后一句: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之“闲”,应当仿佛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人也便应是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人内心的焦躁。

(3),江南,烘托(衬托),惆怅、失落或怅惘、焦躁。

三:

1.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1分)

2.简略分“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3分)

参***

1.(1分)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意对即可)

2.(3分)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2分, 意对即可)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1分,意对即可)

【经典试题】

1、对这首宋,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 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出来的?

3. 用自己的话将第一、二句话所表现的场景描绘出来。2分

4.“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试说说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2分

【参***】

1、C(提示:前两句是人听到的“景”,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2、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3. 参考示例: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人心间。

4. 既写了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约客》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头两句,对偶,反衬。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约客描写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前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作者的心态是完全放松的,因为他一直等到了“夜半”,从第四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朋友的到来有所期待,但即使没来,也同样是快乐的,因为在古代中国,灯花爆落是喜讯的前兆。“闲敲棋子”也不一定是无谓地动作,而是有可能自己在打谱(当然,这仅是本人根据全的意境作出的猜想),总而言之,全表达了一种安适、闲雅的心情。

5、古《南歌子·游

宋代:苏轼

山与歌眉敛(liǎn),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xiàn)竹西歌吹、古扬州。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gū)黍(shǔ)连昌(chāng)歜(chù),琼(qióng)彝(yí)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菰黍: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玉舟:玉制的酒杯。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之乐。“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点击查看更多夏日杂诗的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4883.html

热门阅读

  1. 最新的技术服务合同范本
  2. 小学三年级日记3则
  3. 年轻的老教师不灭的青春梦想高中作文
  4. 《窃读记》语文的教学设计
  5. 201年给老婆大人的三八妇女节祝福语精选
  6. 一句话教师节祝福语
  7. 李白的生平简介
  8. 《九寨沟》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9. 《伐树记》原文及赏析
  10. 201年辞旧迎新新年祝福句子
  11. 《奴隶和狮子》教学设计范文
  12. 加强和规范所得税管理的措施论文
  13. 青少年教育题材电影《南平红荔》观后心得
  14. 国际贸易论文:贸易增长
  15. 青岛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模板
  16. 新年贺词古诗词
  17. 六一运动会开幕仪式发言稿
  18. 食品安全法学习心得
  19. 光棍节祝福语短信
  20. 钱学森名言28则
  21. 那一轮七夕的月亮优秀诗歌
  22. 201最新说说个性
  23. 表达思乡情的诗句集锦
  24. 重阳节的祝福短信
  25. 关于节制的经典语录
  26. 小学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27. 祝福妈妈的妇女节的祝福语
  28. 最新有关萝卜的宣传广告词
  29. 小年夜的祝福语
  30. 席慕蓉诗选
  31. 毕业留言寄语祝福短信
  32. 描写黑夜诡异的句子摘抄
  33. 车辆定点维修的合同模板
  34. 小学的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总结范文
  35. 关于英语老师在家校沟通上的发言稿
  36. 苏轼诗词《浣溪沙》
  37. 2016年5劳动节祝福语
  38. 迎接201年的励志说说
  39. 幼儿园园长新年工作计划
  40. 送顾客的儿童节祝福语集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