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谁更牢固》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8-18 09:31:31

说明文《谁更牢固》阅读答案

祝偶阅读题要找寻、读懂文章中核心词句,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的句子。很多段落或文章都是围绕的一些核心词句或一个意思而展开。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如果有人向你提问,一根由极纯水表面膜组成的水柱,与一根同样粗细的钢条相比,谁更牢固?由于这个问题的反常,你可能选择了水柱。答案是对的,但你能否说出其中的道理?

科学家计算,要弄断一根直径2.5厘米的钢条,只需约9000牛顿的力就足够,而要弄断一根同样粗细、用极纯水表面膜构成的水柱,从理论上讲,需要约950万牛顿的力!

(1)极纯水表面膜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强度呢?(2)简单地说,极纯水表面膜的分子结构是非常严密的,而且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非常强。(3)如果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极纯水湖,人们完全可以在湖面上散步、滑行,甚至可以开着赛车奔驰。(4)但是水的另一个特性是溶解性,许许多多物质都会溶解于水中,成为水中的杂质。(5)一旦有了杂质,哪怕是极少量的气体,也会破坏水的表面膜的强度,因为这些溶于水中的杂质的分子插进了水分子之间,削弱了它们之间的吸引力。

尽管自然界的水中不可避免地含有杂质,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仍然可以看到表面膜的张力带来的现象。在水流平静的河、溪水湾里,人们常常可看到一种长约2厘米的昆虫,学名叫“水浮子”,农民称它为“河水鬼”。它不潜水,不登陆,成天在水面上时进时退地滑行,仿佛人在滑冰那样。如果仔细瞧,就会发现,它伸长的脚踏在水面上,已经把水面压得凹陷下去了,可这层水“皮”(表面膜)依然不破。更奇妙的是,甲虫和蜗牛能把身体吸附在表面膜之下,蜗牛甚至能贴着表面膜爬行,就像在墙上爬行一样。这一切都是水表面膜的张力在起作用。

水质越纯,表面膜的强度就越高。目前,科学家已能从水中滤除溶于水中的固体物质分子,但无法去掉含量极少的气体分子。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能获得极纯水的表面膜,那将是非常美妙的,穿上用它制造的防弹衣,即使在枪林弹雨中也会安然无恙。

1.第2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要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从理论上讲”这个短语为什么不能去掉?

3.将第3段分成两层,应分在第________句和第________句之间,理由是:作者先说明了________后说明了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4.目前无法获及极纯水表面膜的原因是什么?

5.从第5段内容看,极纯水既不含________,也不含________。

1.列数字 作比较 极纯水表面膜的强度大

2.因为极纯水目前并不存在,950万牛顿只是理论上的推算而非实测结果。

2.(3),(4),极纯水表现膜具有惊人强度的原因 目前存在的水表面膜强度不高的原因

4.因为目前科学家还在无法去掉溶于水中的含量极少的气体分子。

5.固体物质分子 气体分子

拓展阅读: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拓展阅读

1、情谊短五年级情谊

【**--小学作

1昨夜,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我家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第二天一早,妈妈催我去上学。书没了,书包也没了……叫我怎能去上学呢?我带着悲伤和疲劳,慢慢地朝学校走去。‖

2教室里,同学们都在书,我低着头走进了教室。不知是小声了声:“玲玲来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放下课本,抬起头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我。大家都没有话,但分看得出大家又都想些什么。教室里出奇的静,好像没有人一样。这时,中队长方萍手拿一个大纸包走过来,对我:“别难过!这些都是同学们送给你的学习用品。我给你买了一条红领巾和中队委员的标志。来,我给你戴上”。

3“玲玲,你收下吧!”

4“玲玲,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精致的彩色笔,我把它送给你。”

5“玲玲,这个多功能具盒是我姑姑给我的生日礼物,你拿去用吧!”

6一声声感人的话语,一张张亲切的面容,一双双同情的眼睛,温暖了我那颗极度悲伤的心。‖

7“当当当……”上课铃响了,班主任走进教室。她爱抚地摸着我的头,关切地问:“玲玲,你爸爸妈妈好吗?”我点点头。接着,她给我一套课本和一件崭新的连新裙。并深情地对我:“这连衣裙是给我女儿买的,你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穿在身上一定很合身。还有什么困难只管,有我们大家呢!”我双手接过连衣裙,含着眼泪深深地给老师鞠了一个躬。‖

8我双手捧着课本,看着桌上的学习和生活用品,我真想大哭一场。我用力咬着嘴唇,极力控制自己。可是不知为什么那大颗大颗的泪珠还是不停地滚落下来……‖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悲伤()疲劳()关切()

2.用“~~~~”线画出描写同学们神态、动作的语句。

3.用“──”线画出描写老师神态、动作的语句。

4.短用“‖”线已分为四段,请写出各段段意。

5.概括短的中心思想。

6.概述章中“我”的内心活动。

参***:

1.近义词:悲伤(“难过”、“伤心”等)疲劳(“疲倦”、“疲乏”、“疲惫”、“劳累”等)关切(“关心、关怀”)

4、第一段要抓住“大火”和“上学”;第二段抓住“同学们送给我”;第三段抓住“老师送给我”,第四段抓住“我流下了眼泪。”

5.中心思想:表达了老师对“我”的关怀和爱抚之心,同学们对“我”的纯洁而真挚的情。抒发了“我”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感激之情。

6.“我”的内心活动:

①因“大火把我家的一切烧成灰烬,内心是悲伤的。”

②中队长和同学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达了我内心的悲伤受到安慰。内心是感谢的。被大火“烧”得“冰凉”的心得到了同学们的温暖。

③老师的神态、动作,特别是的那一段话,不仅仅温暖了“我”的心,而且也体会到了同学、老师对“我”一家的关心,体会到了老师对“我”的一片爱心。其内心是感激的,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含泪”“深深”的“鞠了一个躬”。

④“捧着”、“看着”、“咬着”“极力控制”等描写,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所以不禁流出泪来。

概述要点:悲伤──感谢──感动──感激(可给2分)表述:内心活动:遭大火内心悲伤,受安慰内心感谢,得爱抚内心感动。看着眼前所发生的事,思前想后,感激之情无法表达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可给3分)

2、美丽诗经记叙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和“献诗”。班和何休都有“采诗”之,且都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法,《左传》中也无这种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和何休,因为他们的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重要的是,否定这个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合理的法。

与国风“采诗”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 “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司马迁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他这么的证据。这个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哲季刊》上对 “国风是民歌”的.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

3.根据本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参***:

1【】 C【解析】 C项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

2【【】 D解析】 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项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项“无关紧要”错。

3【】 A【解析】 B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项在学术界存在,但“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项以偏概全。

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以记叙为主的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每一篇记叙,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在有的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也就是: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记叙,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章的宗旨。

要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体的一个特点。

记叙,把握住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1、分辨章记叙的顺序类型。其方法是仔细,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

2、思考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是为了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它记叙的方式,看看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并始终与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关于人物题型方法

1、辨识小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主题的人物,是小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

3、2022年《骆驼祥子》有感范

今天,我了《骆驼祥子》这部学著作,章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叫祥子的青年,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这一职业选择表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

买车,做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军阀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应该,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的主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这部小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毁坏成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

看完祥子的故事,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觉得祥子实在太可怜了。祥子善良纯朴,对生活有骆驼一样的积极和坚韧精神。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用血汗钱买来了一辆自己的新车。没过多久,祥子稀里糊涂地被兵抓去,车子被夺走了。接着,**的侦探又诈取了他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后来,又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因虎妞难产*,不得不卖车料理丧事。最后,祥子成了一个堕落、自私的人。我真为他惋惜,惋惜他的良心就这么没了。

4、2022年《骆驼祥子》有感范

《骆驼祥子》是一本很著名的书,它讲了在旧社会,一个穷车夫自食其力生存、生活到最后自取灭亡的故事。

祥子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虽然出身不好,但他依然没日没夜的工作,三年省吃俭用,终买了一辆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但这辆车没多久就被大兵抢走了。祥子没有气馁,他又继续艰苦劳作,攒够了点钱,但这次依然很不顺,钱被孙侦探给诈走了。祥子沮丧一阵迷茫一阵,但好运来了,他娶了虎妞,虎妞是个有钱人家的姑娘,父亲是**厂的。祥子得了钱,赶忙去买了辆心心念念已久的车,终于能好好拉上一阵车,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可没过多久,虎妞难产*。祥子悲痛欲绝,只得卖了车葬了虎妞,他的愿望一次又一次破灭,在刚看到有那么一丝转机时往往又不尽如人意,祥子的命的确是不好。

祥子喜爱的小福子也*了,他心中的最后一朵花也悄然枯萎,祥子开始落寞的活着。

他学会了抽烟酗酒,学会*赌,他开始讨厌车——这个原先他一直梦想能拥有的东西,此时成为了他的噩梦。祥子的生活也找不到任何能散发光彩的东西,他变得如行尸走肉一般。等没钱时,祥子就把信用换成钱,把自己仅有的一些值钱的东西抵成钱,可这些来之不易的钱也全被他去吃喝玩乐挥霍掉了,祥子原先的价值观被改变,他再找不到任何生存的意义,他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祥子变得不再像他自己了。

生活中其实有许多像祥子的人,本来有一身抱负和志向,也有实现志向的本事,只是逐渐被现实的苦难所打压打折,最后被社会压在底下,再提不起任何活下去的希望。

5、最先与最后后感 最先与最后

下面的章,回问题。

鲁迅

①《韩非子》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了。

②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前驱和闯将,大抵是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③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豫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④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

⑤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1.结合意,解释段①中“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人们把“不为最先,不耻最后”作为处世态度,各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

3.“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各自表现出了人的什么样的心态。

4.结合意,解释段②的加粗词语。

(1)“群众”:________

(2)“公论家”:________

(3)“*”:________

5.如果将段④中的“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的“胜兆”改为“胜利”、“败兆”改为“失败”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6.给选标题加上几个字,以具体反映出作者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

7.鲁迅先生的杂语言富于尖锐性和幽默感,试从中找出一处,并略作分析。

解析:

1.不愿做最先进的,也不以做最后一个为羞耻。

2.对“不为最先”持否定态度,对“不耻最后”持肯定态度。

3.(1)缺乏竞争意识。

(2)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4.(1)日见其卑怯的人。

(2)貌似公允却内心卑微的人。

(3)敢于“不耻最后”的人。

5.不行,“胜兆”只是胜利的兆头,还不是胜利,可是“这些人”见此就“纷纷聚集”,深刻地揭露了他们投机的嘴脸;而“败兆”是失败的可能,只是有这种可能,他们便纷纷逃亡。这两个词语的运用,深刻地揭露了一些人意志的薄弱。

6.敢为最先与不耻最后。

7.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这里的“纷纷作鸟兽散”形象地写出了略见危机便纷纷逃避的不良社会风气。

点击查看更多说明文《谁更牢固》阅读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6378.html

热门阅读

  1. 老师工作计划
  2. 儿童幽默小品剧本
  3. 201年公司元旦跨年短信祝福语
  4. 喜爱莲花的诗句
  5. 我和书的故事作50字
  6. 关于母亲节:母亲节演讲稿
  7. 初中生必背古诗词精选
  8. 模拟商务谈判的实训心得体会
  9. 《给猫系铃铛》读后感范文
  10. 学习五型五强心得体会范文
  11. 课文《威尔逊出游》教学设计范文
  12. 做教育是我一生的愿望和兴趣故事
  13. 《小花猫照镜子》教学设计范文
  14. 观看中国2015大阅兵心得体会
  15. 最新搞笑的婚礼祝福词
  16. 跟边塞相关的诗词
  17. 独特的生日祝福语大全
  18. 品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3000字
  19. 事业单位自我鉴定范文
  20. 捆绑的杂文随笔
  21. 让世界充满爱小学品德教案
  22. 描写道路艰险的诗句
  23. 青春毕业留言唯美句子
  24. 《动物的睡眠》的优秀教学设计
  25. 中大班歌唱兴趣小组的计划范文
  26. 《教育漫话》读后感
  27. 有关于《凡卡》读后感
  28. 大学生暑期工厂质检社会实践报告书
  29. 企业专题片策划和拍摄技巧浅谈论文
  30.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
  31. 表示难过到痛彻心扉的签名
  32. 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33. 2条正能量的句子
  34. 真诚善良的品德故事读后感范本
  35. 收费站十一国庆工作总结范文
  36. 儿童睡前故事:聪明的胖海象
  37. 搞笑小品剧本《卖枣》
  38. 二手房卖房委托书样本
  39. 丑小鸭的故事简短版
  40. 幽默搞笑的小品剧本《私访心里诊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