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本诗作者是宋朝苏轼(人名)。诗歌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晴姿雨态,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两者的相似之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空蒙相照应,”浓抹”与前面潋滟相照应,“相宜”与好、奇相照应。
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描写了西湖晴天湖水的美丽风光。
B、“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描写作者身处西湖远观雨中山色的美。
C、这是一首婉约派的七律诗。
D、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优美风姿。
4、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适合” ((2分)
5、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拓展阅读
1、《清平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赏析古诗赏析冯延巳的诗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栏,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①春寒。
【注】①特地:特别。
(1)词的上片是怎样写景的?(4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分析。(3分)
参***: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0. (1)上片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1分)先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池塘溢满了雨水。这是远望的景观。(1分)再写柳院之中燕子双双归来。这是近观的景象。(1分)接着写楼阁之中画帘高卷。这是身边的景致。(1分)上片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雨后春景图。(答“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亦可)
(2)下片着一“独”字,揭示词人孤独凄冷苦闷难解的心情。(1分)傍晚时分,独自登楼远眺,一弯新月遥挂天边。(1分)月缺人难全。春风吹起台阶下的落花,吹皱身上的罗衣。春寒心更寒。(1分)(本题可以答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但是艺术手法不是得分的关键)
21.词的上片是怎样写景的?(4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上片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1分)先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池塘溢满了雨水。这是远望的景观。(1分)再写柳院之中燕子双双归来。这是近观的景象。(1分)接着写楼阁之中画帘高卷。这是身边的景致。(1分)上片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雨后春景图。(答“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亦可) 解析:分析时要抓意象“雨晴”“烟晚”“绿水”“新池”“双燕”“垂柳”“小阁”,要结合具体语句赏析词句含义。
【.思路点拨】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分析。(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下片着一“独”字,揭示词人孤独凄冷苦闷难解的心情。(1分)傍晚时分,独自登楼远眺,一弯新月遥挂天边。(1分)月缺人难全。春风吹起台阶下的落花,吹皱身上的罗衣。春寒心更寒。(1分) 答案:本题可以答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但是艺术手法不是得分的关键;由“独”“黄昏”“春寒”等词语,确定具体情感倾向;要结合具体诗句谈。
【.思路点拨】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结合第八题对诗歌意象的赏析,再加上相关的历史常识这两首诗的情感还是不难概括的。
【相关推荐】
《清平乐·雨晴烟晚》上片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2、李商隐赠荷花 李商隐《赠荷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
注:
伦:同等,同类。
绿荷:碧绿的荷叶。菡萏:未开的荷花。卷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天真:天然本性。
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令人愁苦至极。
(1)这首诗前四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2)古人常以荷花喻君子美德,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赞美其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品格,本诗描写了荷叶荷花哪些独特品质?请简要分析。(4分)
参***:
(1)对比,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花移栽金盆,备受殷勤,叶受到遗弃,化作泥土。拿荷花和其他的花对比。(2分)拟人,三四两句写荷叶伸张卷曲,荷花开合闭放,率性而为。(2分)(答象征,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言之成理,可给1分)
(2)①诗人描写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矫揉造作的美德。②描写红花绿叶互衬互映,红衰翠减不离不弃,赞美了荣辱与共、坚贞不渝的品质。(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
阅读练习二:
(1)李商隐的《赠荷花》一诗中借荷花荣衰相依,表达自己渴望知己、寻觅*依托的心声的句子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
(2)《赠荷花》中吟咏了荷花、荷叶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的诗句是: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译文
人世间的花和叶是不同等的,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
只有绿色的荷叶衬着红色的荷花,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
这花和叶长久地互相映衬,等到翠色减少红色凋零时,真让人愁煞心肝.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3、李贺《北中寒》作品赏析
【**--诗歌】
一方黑照三方紫,
黄河冰合鱼龙死。
三尺木皮断文理,
百石强车上河水。
霜花草上大如钱,
挥刀不入迷蒙天。
争瀯海水飞凌喧,
山瀑无声玉虹悬。
此诗写北国的奇寒。诗题的“北中”即北地,北国。王勃诗云“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九日登高》)“南中”与“北地”对举,亦即南地,南方。本诗中句子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另一些诗人的奇句,如岑参的“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等,但那些杰作都不是风景诗,而是以人事活动为主体,严寒气候与景色只是诗中背景。而《北中寒》则把北国风光本身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又加入异常活跃的想象,从而写成了富有异采的风景诗。
谋篇布局,在散乱中见经营,是此诗的一个显着特点。
全诗没有情节贯穿,甚至也没有时间流,全由片断的景色联结而成,如“一句一绝”者,即每句诗都展示一种景观,共同呈现着“北中寒”.然而诗人也有意匠经营。首先,诗第一句就是大的笼罩:“一方黑照三方紫。”写出北中天色晦暗,竟映带得其余各方成了紫色。诗人所本为《周礼注》“北方以立冬,谓黑帝之精。”《金丹清真元奥》:“太阳南明,太阴北黑。”但在表现上更具象化,“ 黑”、“紫”的浓重色调,给人以种秘而威压之感。“照”本用于光明(普照),这里用于晦暗(笼罩),更增添了上述感觉。在全诗写景中,首句提纲挈领。以下各句,虽说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然而除“三尺木皮断文理”外,都是写天地间水文变幻所构成的种种不同奇观,而这正是严寒统治的世界的特点。这些景观次第是“冰封的黄河及河上的行车、钱大的霜花、浓厚的雾幔、浮冰充斥的海洋、冻结了的飞瀑等等,既真实,又揉合了诗人奇异的想象,从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冰雪世界,那里天是黑的、地是亮的,宛如一座神秘的水晶王国,你会感到寒冷,更会感到超出寒冷百倍的惊讶和愉快。此诗,像是李贺从他那古破锦囊中掏出些零金碎玉般的断句,随便凑合而成的。然而,一经组合,便天衣无缝了。
遣词设喻,于无理处得奇趣,是此诗的另一个显着特点。
如果我们拘泥于常识,自然常识和语法常识,那么就会对《北中寒》的诗句逐一加以”订正“:黄河冰合时,应是鱼龙潜底。说”鱼龙死“,岂有此理?
《汉书》谓”胡貉之地,阴积之处,木皮三寸“.不是”三尺“.是”百石重车“,不是”强车“;是”上河冰“,不是”上河水“.迷露可说挥刀难破,不是”不入“.然而所有这些无论从事理上还是措辞上对常规的违逆,都包含着独创的匠心,都是出奇制胜。
”鱼龙死“意味着河水全体冻结,注重表现异乎寻常的严寒,无理而有趣。”百石强车上河水“的”水“即是”冰“,但用”水“字则取得了一种令人惊异的效果。”抽刀断水水更流“虽更近乎常理,而”挥刀不入迷蒙天“则别有神奇之感,可见那北国之雾特别的稠密。虹本有七彩,而”玉虹“的铸辞,更强调冻瀑的透明,而透明中亦能折射出不同的色光。给读者十分奇异的语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60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