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9-05 15:25:25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1.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2.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3. 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思路理脉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的心情。文章开篇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山峻林茂、清流映带。又描写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就在这样一个清澄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之间,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这对于有着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的作者,也应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极致了,所以“信可乐也”。整段文字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第2自然段,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作者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或“静”或“躁”两种人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都会有“情随事迁”的感慨。因为一方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方面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之长短之存灭,全然取决于自然的造化,以及最终的殊途同归。所以在这个古今共同面临生命的无奈面前,作者自然会不由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一段文字情调明显低沉。

第3自然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感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作者也是联系当前,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推想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作者由自己对古人的兴感之作的感慨推想后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应同自己是一样的,后人也会面对今人之文慨叹,只是现今一切那时早已为陈迹,这种无情的变迁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叹;悲叹之余,作者用“故”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也感触我的情志。

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

难点剖析

1.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种看法?

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人生苦短且不能自控,不禁“痛”从中来;又由“兴感之由”与古人“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之文,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 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时期的士大夫的精神状态。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现象时有发生,*极为黑暗,因此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行,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这个创作背景对于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是很有帮助的。可在课前介绍给学生,也可以事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兰亭集序》的情感的脉络十分清楚,作者先由眼前的兰亭雅集之乐写起,接着由宴聚之“乐”转为“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引发了对人生深远的思考,最后以“悲”叹结尾。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点,也就找到了解读本文的一把金钥匙。在此基础上,还可探讨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涵。如作者为什么而“乐”?从哪几个方面写“乐”?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转入“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作者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表明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他又为何而“悲”?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人生态度?王羲之的人生观对于现在又有怎样的意义和启发?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篇文章还构成互文关系。前文为我们构筑了超越时空的*自由的精神世界,后文侧重谈人生是短暂和渺小的。那么如何超越人生短暂的客观现实?其实庄子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出路:提升境界,超越庸常、世俗,使精神得到永恒。另外,两篇文章的语言各有特色,一篇*恣肆,一篇清淡雅洁,课堂上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边品味边展开想象和联想,打破时空与年龄的界限,与作者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又可通过诵读表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

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乃天下第一行书,其文字亦属天下第一美文。品读文中写景、抒情、寓理之与众不同的语言,不难感知其趣味之纯正与高雅脱俗。

景趣之美

《兰亭集序》属于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写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作者以最少的笔墨,创设一种最能体现自我审美追求、最便于抒发独特情理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便是全文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关自然风景的两句描写。作者用最少的笔墨、最清淡的语言,极写山高林茂竹修长,水清流激映兰亭的和谐与疏朗。水是山的灵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缘何山崇林峻,只因清流映带。正如某些古代的山水画一样,看似简单,其实有趣,这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趣所在,也是时代审美精神的体现。魏晋时期,思想界崇尚老庄,高谈玄理,在山水描写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清淡空灵的意象美。作者是以留白的方式,为兰亭盛会中曲水流觞的禊祓之事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背景,有利于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体情趣与理趣的阐发。

情趣之美

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本文情感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乐”“悲”“痛”“感”有张有弛,情趣超凡。

作者写景记事,意在抒情。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其乐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仰观俯察,亦视听之娱。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产生的生理上的一种快感,是一种比较浅的感官享受,所以作者感到“信可乐也”。比这种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种认识社会的情趣美,无论静躁,无论内外,人之相与,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过境迁,感慨万千。由此及彼,不难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随化,终归于尽。面对无奈的死生,孰不觉其痛哉!这种生命的感悟,表面看来与前文之乐截然相反,其实,这正是由耳目之乐联想到了人世间的一切快乐以及快乐后的感慨。并紧承其怀,想到死生,顿生痛感。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简单地对前面“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强调,而是对人类永远无法超越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伤。具体说两层意思:不明白为什么昔人兴感之由与自己能如同符契一般相吻合,因此只能临文嗟悼,叹息不已,此其一;明知古人崇尚的老庄思想中视生死为同一是荒诞和虚幻的,可后人依然会和今人有同样的感慨。

理趣之美

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临文嗟悼、世殊志一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与人文价值。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者本身就是对生命本体有限的社会活动的极限概括。无论谁,不管什么样的人,其生命的过程之短暂,简直就像抬头俯首一样,瞬间而已。尤其是当我们“欣与所遇,暂得与己”,处于一种“快然自足”乃至忘我的兴奋状态中,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亡往往不易察觉。等到快乐过后相对处于一种疲倦懈怠的状态时,我们回明显产生一种 回味咀嚼、余味无穷的感受与情随事迁、感慨万千的叹息。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的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

比第二段乐倦相伴、人生苦短的理趣美更难得的是,作者在第三段从自己面对昔人文章“临文嗟悼”的不解出发,在结尾处得出了“世殊事异”,但人们兴怀作文的情致却有着古今同一的人文价值。这就把对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死生规律的思索,进一步推向对难以名状、不可捉摸的认识现象的悲叹。 见教参“人类认识的尴尬”

拓展阅读

1、部编版

一、材分析:

本册材包括“入育、汉拼音、识字、课园地、口交际”六个部分。入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了解校生活,了解习常规。接下来是汉拼音,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识字(二),又10篇课。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

20篇课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编排,每个单元的课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此外,全册6个口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生在创的情境进行口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二、目标:

1、汉拼音。会汉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100个会写。喜欢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习借助读物的图画阅读。

4、口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措施:

1、帮助生了解校常规,帮助生养成良好的习习惯。

2、吃透新材,深入了解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材。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轻松愉悦的习情境,激发生的习兴趣。

4、加强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生留意生活,在生活

5、习小组,让生自主合作地开展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愧小结。

7、尊重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8、变会为会习的灵活方法,把主动权交给生。尽量注重材和整合,整体地运用材,并力求能创造性地使用材,进行整单元备课,在备课时注重单元内每个点的联系。

9、识字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在不加重生负担的情况之下,使他们能够尽早阅读。在具体的过程当,引导生借助拼音和字典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习当。尊重生的不同的习方式和习方法,相信生能够应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积极提倡同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一同制作生字、词卡片,促进生在合作分享识字的乐趣。

10、重视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要加强写字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二年级的生来说,在一节课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生疲劳,写字要分散到每一堂课去。在写字的量的把握上,注意写字的质量。

2、部编版

1、认识“宣、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稍”。

2、默读课,能了解课大意,结合课内容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

1、默读课,能按照事情发展顺梳理课主要内容。

2、能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能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一、谈话导入,疑激趣

1、板书课题,齐读。提问:二年级时,我们过哪个关于奶酪的故事?

是啊,在《狐狸分奶酪》这个故事里,为了从小熊兄弟的手里骗走这块美味的奶酪,狐狸可真是费尽心机哪!

2、师引导:奶酪的味道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品味品味吧。

出示句子:

①奶酪多诱(yòu)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tǎng)口水。

②他低下头,嗅(xiù)嗅那点儿奶酪渣子,味道真香!

指导生朗读,感受奶酪的美味。

3、疑激趣:看到这么香的奶酪,小蚂蚁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整体感知

1、明确要求,自

(1)师引导:这是一篇略读课,正前面有一段习提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看看提示,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习要求。

(2)关注习提示,明确自要求:

第一遍,自由朗读课。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

第二遍,完成“习提示”的第一项要求:默读课,想想课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生按要求自

2、习字词。

(1)认读含有生字的词和句子。

宣(xuān)布诱(yòu)人犹豫(yù)跺(duò)脚 处(chǔ)罚 稍(shào)息

①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tiǎn)一下,那要有多大的毅(yì)力,多强(qiáng)的纪律性啊!

②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fàn)不许偷嘴的禁(jìn)令。怎么办呢?

③当他们重新聚(jù)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2)小组交流,自主识记生字。

如:熟字加一加:诱=言字旁+秀;跺=足字旁+朵;等等。

(3)多音字“处”“稍”据词定音。

出示“处”字两种读音的字典义项,引导生发现:“处”在“处罚、处理”等词读chǔ;在“别处、到处”等词读chù。

强调“稍”在“稍息”读shào,在其他词都读shāo。

3、梳理故事内容。

(1)问题引导,简述大意。

师提问:故事主要写谁?他们在干什么?结果怎样?

生回答问题,并把答案串成故事大意: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们把一块奶酪搬进洞里。

(2)事件梳理,细化内容。

①默读思考。在搬运奶酪的过程,蚂蚁队长做了哪些事情?

②全班交流。引导生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梳理。

起因:宣布禁令。

经过:发现奶酪;拽掉奶酪一角;支开同伴;命令最小的蚂蚁**酪渣。

结果:干活劲头更足,奶酪很快搬进洞里。

(3)自主练说,全班交流。

按照事情发展顺,把每部分的内容串连起来,说清楚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角色表演,体会心理

1、师生合作表演课第1—3自然段。

(1)师生合作表演。

请一名生扮演蚂蚁队长,一名生扮演小蚂蚁,其余生扮演其他蚂蚁,师读旁白。

(2)师生共同评议。

引导生从画出相应依据,从气、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评价。

(3)根据评议再次表演。

2、生自主表演课第4—13自然段。

(1)小组合作表演。

①从画出提示气、动作、神态的词句。

②分角色表演。

③从气、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再表演。

(2)上台展示表演。

请一至两组生上台展示表演,其他小组生欣赏评议。

3、师采访,各抒心声。

师采访时,适时出示相应段,生根据扮演的角色说说内心想法。

四、聚焦人物,交流品评

1、师出示习提示第二项要求:说一说,你喜欢的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

2、生简要交流对蚂蚁队长的评价。

一: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尽管他很想**酪渣,还是以身作则,遵守不贪嘴的禁令。

二: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他爱护弱小,让最小的蚂蚁吃掉美味的奶酪渣。

三:我不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他发布指令时过于威严,不够亲切。

3、生默读课,画出相关词句,借以佐证自己的评价,师提示生可重点关注蚂蚁队长的言行和内心活动。

4、生交流,阐述理由。

1、小结法。

师提示:习童话故事,可以根据角色的言、动作、心理描写,通过角色表演来体会人物内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一本无人翻阅的书,因为一只小小蚂蚁的到来,而让整本书里的字全都变成了会走路的字,走进王一梅的童话《书本里的蚂蚁》,你会发现一只另类的蚂蚁,一个崭新的世界。

讲完这节课,我的心情实际上是特别不好的!感觉自己把这节课讲砸了!课堂上呈现的和自己这节课所想的完全不同!如果一节课,生的表现不好,那只能说是讲课人的不好!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出在哪?

首先我把课处理得复杂了!这是一篇自读课,可我却处理得像是讲读课!这篇课的阅读提示里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默读课,想想这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另一个问题是你喜欢蚂蚁队长吗?为什么?我在想,为什么这篇课安排的是默读,而不是自由朗读?答案就是这篇课不好读!我自以为让生预习了,生一定能够读好这篇课,还幻想着生能够读得非常精彩!于是我让生分自然段读课,结果孩子们读得结结巴巴,声音还特别小!当朗读课用了很长时间后,我就已经慌了神,底下的环节不用想也不会好到哪去!

我自以为了两个很巧妙的问题,抓住小蚂蚁们两次干活很卖力这个情节,引导孩子们去从课的字里行间感悟蚂蚁队长的以身作则和爱护幼小,再相机去引领生体会本塑造人物所用的写作方法!但生课没有读好,理解自然肤浅,而且这些孩子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根本不可能长篇大论地讲述自己的见解,所以就显得整篇课处理得支离破碎!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不尽如人意!

这篇课虽然讲得令人遗憾,但我自认为在引领生感悟言的精妙和指导生运用言的这条道路上并没有跑偏!这算是一点安慰吧!比如开头让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以一块为量词的名词,还有生字词、多音字的处理,以及用争先恐后造句等等,这些基础的字词知识还算是夯得实吧!引领生感悟作者在塑造童话人物形象上运用的言、动作描写,以及章在整个结构上的前后呼应虽然是蜻蜓点水,但也算是给他们在写作上的一点点技巧和方法吧!

备课,不仅仅是备材,法,还要了解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情基础!这一点,一定要牢牢记住!

3、部编版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字之美,陶冶生爱美的情趣,提鉴赏美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创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师可以和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师范读。

二、引导自有所得。

1、请同们回忆一下自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习。生交流自己习方法。

2、师推荐法,

(1)熟读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生自师参加入习小组,适时引导。

4、生进行自汇报:师在汇报环节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生汇报有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生各抒己见,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生分组合作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师要适时引导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师引导生展示自己的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生用自己的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习的收获。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点击查看更多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61876.html

热门阅读

  1. 《我爱祖国的蓝天》读后感范文
  2. 《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范文
  3. 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及意思
  4.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的范文
  5. 描写辞旧迎新的诗句有哪些
  6. 赞美秋天的诗句
  7. 情感轨迹散文
  8. 云雀的心愿的教学反思范文
  9. 别辜负他们的负重前行散文
  10. 201企业员工辞职报告怎么写
  11.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造房子比高矮教案
  12. 古风宋国梧台东原文翻译及赏析
  13.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的教案设计
  14. 集体劳动合同
  15. 一个铜钱的小故事
  16. 二月花残春散文
  17. 思乡之情的诗句及出处
  18. 压岁钱保卫战六年级些事作文800字
  19. 感人的发言稿范文
  20. 付款授权委托书
  21. 520让人爆笑的短信祝福语精选
  22. 可爱的蜗牛大班教案
  23. 亲人结婚祝福语大全推荐
  24. 非常有趣的签名
  25. 高中三年级班主任优秀工作总结
  26. 关于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27. 精选关于信仰名言
  28. 中介佣金协议书模板
  29. 惊蛰祝福短信
  30. 2016新春祝福语
  31. 为一颗心灵升旗美文
  32. VI设计合同书模板
  33. 小组合作案例《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
  34. 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句子
  35. 秋天问候祝福短信
  36. 哲理简短的个性签名
  37. 《乡下人家》精彩教学设计模板
  38. 九九重阳节祝福语集锦
  39. 农委前三季度工作总结及四季度工作安排
  40. 给客户的惊蛰祝福语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6 20:11:27
本页面最近被 943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福建,TA在页面停留了 151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