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令畸《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阅读答案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8 09:31:30

赵令畸《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阅读答案及赏析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全词情测缠绵悱恻,造语却深婉空灵,意象迭起,境界迷潆.细腻地传达了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起伏。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赵令畸《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分)

2.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1.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

2.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①不卷珠帘: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景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②人在深深处:语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

③红杏枝头花几许:化用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句。

④啼痕:泪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迹。止恨:只恨。

⑤沉烟:点燃的沉香。

⑥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饮的酒。

⑦恼:撩惹。

⑧飞燕又将归信误:古有飞燕传书的故事。

⑨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想要脱掉厚重的外套,怎奈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寒气尚未完全消歇。门上的珠帘懒懒地垂着,闷在闺阁深处的人儿,实在是无心卷起帘儿,就这样独自闷坐在家中。余寒未消,那枝头的杏花,又能绽放得了多久?深闺思妇的青春就如这凋零的杏花一般,韶颜易逝,红颜不觉已老,清明的雨淅淅沥沥,淋雨的花瓣儿就像那花儿啼哭的泪痕。她惆怅难安,不由得怨恨起这不眠不休的细雨来,恨它过于无情,寒气袭人,苦雨摧花。

昨夜借酒浇愁以忘忧,宿酒过量而醒来很迟。酒醒后的她,终日只有一缕沉香相伴。本已百无聊赖,她又被这恼人的天气撩得愈发心烦意乱。空中有燕子飞过,她不禁欢喜雀跃,以为传来了夫君归家的喜讯,谁知却是空欢喜一场,着实让人烦恼难堪,她不由将一腔恼怨都发向飞燕。这莫名的怨恨正表达了她对离人的深切相思。她想象着离人在异乡的种种来排遣寂寞,就像他仍在自己身边一样。

赵令畤(1061-1134)初字景贶,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绍兴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是北宋词人赵令畤创作。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全词情测缠绵悱恻,造语却深婉空灵,意象迭起,境界迷潆.细腻地传达了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起伏。

首句别开生面,不以景语起兴,而纯以陈述语气,描写闺中女子心绪:“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寒未去”说明此时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受天气影响,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无常。“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心生恹懒;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愁之深沉难去,可见一斑。

春来,百花盛开。本来是春光骀荡,美景无限,“红杏枝头花几许?”红杏满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却想到,它究竟能开多久呢?“惜春长怕花开早。”既盼又怕,对花是如此,对自己的青春又何尝不如此。愿青春如花朵般娇艳,而青春又不会久驻,不正像枝头的红杏花,很快就不会剩有多少么?对于久望游子的闺中人,岂不更怕“一朝春尽红颜老”?于是,泪流满面,更恨起“清明雨”来。说“止恨清明雨”,可能所思之人因雨不能迅速归来的意思。不过另方面,“清明雨”也可说是泛指。因为这雨,如“雨横风狂三月暮”的雨,如“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雨。总之,它会使得花儿凋残,人的青春老去,那怎么能不恨它呢?“止恨”,分量很重,映照出人的恨深怨极而又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

“尽日沉烟香一缕”,这一句写闺中情景,女主人公的生活是多么寂静凄清,她终日对着一缕袅袅香烟出神,心中苦闷至极。她的愁闷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她心中有无限恨,不觉中喝了很多酒, 以至于久睡不醒。紧接着一句“恼破春情绪”,径直说出她的春愁。

结尾两句“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让我们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来她是盼望着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又令人失望。一个“又”字,点明了失望之久。这里不说所惦记着的人没有捎信回来,却怪燕子忘了带信,构思巧妙。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画屏上烟水茫茫,那条蜿蜒的水路,不正是当初心爱的人远去时所走的西江之路吗?写出了闺中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拓展阅读

1、乱迷人眼的下一句 乱迷人眼的意思全诗欣诗词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颈联:乱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诗人浏览路线【暗喻(景色非同一般)】

西湖的一个标志,名胜。

“水面初平云脚低”以云脚来比喻水面的云气,写出了西湖朦胧的静态美

西湖的早春的情景:春水出涨,湖面如镜,映照的满天白云也低矮了许多。水色天光,波起波平,云卷云舒。

颔联:写景

颈联:写景

尾联:具体地点~~白沙堤

本文利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分别以近视,远视,仰望和俯视以最后的总结来描写钱塘湖之春的美丽,结构精巧。

营造早春新鲜的情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由静而动,有轮廓而细节,展示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深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情形。因为“早莺”,所以含争着飞向暖树——因为它是春天最早的流行歌手。因为“新燕”,所以很辛勤地营造家园。

“乱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由一般的春景转换由上而下的新视点。烂漫春次第开放,如荫绿草刚没马蹄,来渲染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值得留,经常也不能满足,给人无比喜悦的感受以作者对于钱塘湖春行的无限怀念。

全诗描绘了西湖蓬勃盎然的春意,表达了作者流连忘返,在西湖早春风光中无比喜悦的感受。

2、望月有感白居易的诗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

【**--教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3、鹧鸪天桂李清照 鹧鸪天桂练习

【**--诗】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

①北宋*争期间,诗人和丈夫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遍收名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不在其列。

画栏开处用唐人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诗意。

(1)试简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4分)

3.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4.这是一首咏物诗。请简要概括桂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5.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词。(1分)

6.前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3分)

7.本词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独树一帜,除前两句外,全以议论入词。请简要分后六句作者是怎样展开议论的?(4分)

8.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形象,试简要(4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

1)(4分)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2分)这样写为后边围绕桂的品性进行议论做了铺垫。(2分)

2)(4分)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是百中的上品,让梅嫉妒,害羞,因为屈原在《离**》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桂抱屈。(2分)词人借助对桂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2分)

3.运用了拟人、衬托、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喜爱、赞美桂的思想感情。

4.桂色泽暗淡、轻黄, 秉性柔和、雅致;情怀疏淡,踪迹偏远,香气纯正;朴实无华,具有独特的内在美。桂是情操高洁、特立独行的君子的象征,又是词人傲视世俗、卓尔不群的正直品格的生动写照。

5.咏物

6.前两句是对桂的直接描写(1分),抓住了桂色浅体柔、迹远香浓的特点,形神兼备(1分),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1分)。

7.三四句鲜明地提出观点,不需浅碧深红,桂自是中第一流(1分)。五六句用梅、菊来衬托桂的高贵,是中秋之冠(1分)。最后两句借对屈原的抱怨,进一步突出桂的高洁和高贵(1分)。语言,1分。

8.这首词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形象。(出朴素低调1分)桂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抒发了对桂的赞美(喜爱)之情(出赞美或喜爱1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出淡泊名利,高洁自处1分)。

9.词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之美。自是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1分)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侧面赞美桂。(1分)**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之独特。(1分)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1分)

4、指导课教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的兴 趣,养成良好的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学生从中了解更 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

指导学生归纳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 言稿,记熟。

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 推荐文章 引入指导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 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 1~2 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总结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 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

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懂它呢?[随机板贴]

3、过渡:其实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 吗?[板贴:课内得法]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与文书 38、67、68、71、75、82 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 么样的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三)、运用书方法进行课外

1、学生运用书方法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书方法进行课外,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 统文化的光辉。

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

5、中国精神后感合集66句

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完了钱穆先生写的,中国文化精神。完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自信,都应该把“应该”这个词掉。很多时候我们不自信,是我们对自己根的文化了解的太少,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我们少不了对物质的追求,但在物质追求中,不能忘了我们的精神文化。

书中说到,中国文化就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就像英国文化也体现在英国人身上一样。从中国人身上就能看到传统的家文化,国文化,中国文化看中如何“做人”;西方文化看中如何“成物”。因此中国文化更重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更重在“追寻物理”。让我想到大学老师说的,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

可以看出来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精神,做人。这就是中国文化伟大的地方,做人得大家做,所以要无条件的做。我们今天,还能学做孔子,至少可做一不贤的孔子,复兴中国文化的大道就在此。

书中写道,作者日本,感受到日本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的本民族氛围也很浓,他们能不忘本,日本人很以日本为荣,甚至还带些傲慢,而在中国讲中国,中国人则觉得中国的全要不得。我们就要学习西方的,我们急于前进,要变,使我们陷在一时常的病态下,我们知变而不知化。让我想到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作战方式都与苏联不同,苏联是从城市开始进攻,而根据我国实情,则是从农村包围城市。所以在面对文化交流,学习中,我们首先想到的也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了解判断与吸收。

在讲到文化传统中的冲突与调和时,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国文化强大的调和性,想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有西方文化的帝国主义国家发起的,他们之间的冲突乃是西方文化内部自身的大冲突,西方文化中一面讲“个人自由”,一面讲“集体统治”,这本来不就是一大冲突吗?看看我们中国文化,照中国人的想法,一男一女,配合在一个家庭之内而成为了一夫一妇。既同在一家之内,大可不必再各争自由互论平等。在中国,就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路贯通下。之所以说中国文化调和力量很大,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很有“分寸”。比如,佛教再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传入中国的,那时的中国人,一面信受了一个出家的*,而另一面又保留着一个大家庭传统,其间却没有发生过冲突。不得不说,中国文化调和性,兼容性都很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完整性,先要学“为人”。学为人,要“尽人道”。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寄托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每人可以影响其他人。穷则独善其身,先影响我自己,其次可以影响到我家,影响到我朋友。达则兼济天下,就从这里达。范仲淹为秀才时有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亭林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名句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一种士的理想与培养。我们现在提倡文化自信,我觉得首先就要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士精神。

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不看重外面事业,而看重在内面的性情上。看到这句话时,我首先想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后感里面的108位梁山好汉,个个都是性情中人啊,这就是中国文化。在家可以做好儿女,好丈夫,好妻子,对外可以做一个够得上朋友的,或做一好下属,好上司。这些从哪里来,一切皆从“性情”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这是中国人一番极高深的道理,而在一种极平凡的人生中表现。

看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竟了解的那么少,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品一下《论语》《道德经》。

点击查看更多赵令畸《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6367.html

热门阅读

  1. 劳动节假后祝福短信30条
  2.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201
  3. 春节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4. 十一国庆演讲稿推荐
  5. 《席慕蓉诗集》读后感
  6. 著名重阳节的诗句
  7. 唐山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讨教育论文
  8. 员工向公司借款协议范文
  9. 最新2016年最后一天的说说
  10. 写壮志的诗句
  11. 我今年的愿望是你可以成为骄傲的人生活随笔
  12. 周末问候朋友的祝福语
  13. 狗年新春对联集锦
  14. 丑小鸭的故事简介
  15. 毕淑敏我很重要读后感
  16. 高层住宅框剪结构施工管理探讨论文
  17. 201鸡年简短小年祝福语
  18. 2019新猪年对联
  19. 春登观音山散文
  20. 拳谱寻宝战童话故事
  21. 2016年春节拜年贺词
  22. 最新的五一劳动节祝福语锦集
  23. 个人机动车辆抵押借款协议书
  24. 小学生的新学期新计划
  25. 100条新店开业祝福词大全
  26. 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27. 我的执拗的心情日记
  28. 北师大版《圆圆的沙粒》教学设计范文
  29. 陪女儿过六一作文
  30. 资深市场销售人员个人简历
  31. 关于柳树的诗句
  32. 经典的生日贺卡祝福语汇总
  33. 最新八—建军节送给战友的祝福短信精选
  34. 《甜心格格》经典台词摘抄
  35. 达尔文的故事阅读
  36. 新春团拜会上演讲稿
  37. 情人离别不舍的诗句
  38. 精选关于冬天的祝福语
  39. 二十四节气小满祝福语微信
  40. 世界精神卫生日广播稿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