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古诗赏析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韵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拓展阅读
1、王维《山居秋暝》初中诗文 注释 译文 赏析 思考与练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2],莲动下渔舟。
随意[3]春芳歇[4],王孙[5]自可留。
[1]暝:日暮,傍晚。
[2]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
[3]随意:任凭。
[4]春芳歇:春天的芳花凋谢了。歇:凋谢,枯萎。
[5]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清凉带来了秋意。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洗衣服的妇女们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春天的芬芳留不住就由它去吧,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淡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1.《山居秋暝》中你觉得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你从这些句子中可想象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2、袁枚《山行杂咏》古诗赏析与原文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此诗抒写作者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游浙江南部山区时的感受,真切细致,新颖奇特,使人读后如身历其境。
诗题云“山行”,诗前两句即如同一路移动的电影镜头,在山路行进中反映所见所感。首句“千里崎岖半里平”,表面上看是客观、静止地写山路,实际上于“十里”、“半里”的数字变化中正暗寓一路“山行”之意,此乃以静显动。而“十里崎岖”与“半里平”的相互对比,又隐含诗人对此地山路多坎坷而少平坦的新奇感。这里的“十里”与“半里”并非精确的测量数据,只是诗人对山路的一种大致感觉而已。脚下山路不平,眼前则峰峦重重,次句“一峰才送一峰迎”又将山峰拟人化。此地山峰恰似热情的朋友,而“迎”与“送”衔接之紧,又生动逼真地写出诗人穿行于层峦叠嶂之中那应接不暇的感受。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诗人对脚下征途与眼前障碍的局部地理环境之感受;那么,后两句则是进而写对山行的整体地理环境的感受。此时诗人仿佛一分为二:一个袁枚仍在山中,而另一个袁枚则已跳出群峰而凌空俯视,只见重重青山如同层层蚕茧将“人”四周包裹住,无法冲出包围,以致不相信还有出路。这个时候,山中的诗人仿佛被禁锢起来寸步难行,由动态趋于静态。后两句反映的是诗人“山行”时久不见平川之郁闷心态。诗人将“青山”之大意象比喻为“茧”之小意象,甚是奇特,是“诗有别趣”的表现;亦惟有化大为小,才更能抒发诗人于“山行”时的憋气不舒的感受,这正是诗人独抒性灵之处。
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元曲牌。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峰峦:山峰和山峦。山河表里:指潼关地势险要,外(表)有黄河,内(里)有华山。西都: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意踌躇:思绪起伏翻腾的意思,也指陷入沉思状态。经行处:经过的地方。宫阙:泛指宫殿。兴:兴盛,与下边的“亡”(灭亡)相对,指*社会的改朝换代。
【鉴赏导示】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散曲家。曾在朝廷任职,后辞官归隐。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张养浩又应召出任陕西行合中丞,办理赈灾政务。在这一年,他因劳累过度,卒于住所。《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是作者在陕西任职期间所作。作者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这首小令,作者表达了对元朝黑暗统治的极端愤怒,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开头三句,写作者登临潼关所见,极写潼关地形险要。作者的诗笔由远及近,既写景,也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怒”二字,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和水的奔腾之势勾勒了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四句,切题中的“怀古”二字,由眼前的所见转向与潼关有关的历史的抒情。从字面上看,作者似乎是在感叹兴亡,实际上作者由此想到的都是治乱兴亡下的人民。他想到每当一个王朝兴起的时候,统治者们都不顾人民的死活,奢侈腐化,兴建无数的宫殿楼阁;而一旦败亡,不但人民血汗筑起的楼阁尽为灰土,人民也惨遭屠戳。一代代王朝都重复着同样的过程,所以,不管是治是乱,是兴是亡,人民痛苦都始终不能解脱。作者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在俯仰今古,在深长的感叹中结束了这支散曲。结尾两句,简洁至极,但它对*社会的揭露却是非常深刻的,对人民的同情也是十分真挚深厚的,它使这只曲子成为不朽的名作。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情感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警简洁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力。
【鉴赏要点】
[1]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写景、抒情、议论的结合。[3]感情沉郁,气势雄浑。
4、曹松《商山》古诗赏析与原文
垂白商于原下住,儿孙共死一身忙。
木弓未得长离手,犹与官家射麝香。
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商于,古地名,唐属山南道商州,在今陕西商县与河南内乡之间。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商州土贡麝香”。可见麝香是商州的珍贵土特产,是向皇帝进贡的贡品,而贡麝香也就成为这一带百姓的沉重赋役。由于商山与麝香之间有这层关系,所以以“商山”为题,就更有地方特色。这首诗就是通过对一个老猎户晚年生活遭遇的叙述,反映了这一悲惨的社会现实。
“垂白商于原下住”,首句把老猎户与商山一起带出。诗题是商山,但诗中未有一句商山风物描写,开篇便让人占了中心位置,直入题旨,开门见山。“垂白”,白发苍苍,已到耄耋之年。第二句是直承垂白而来。“儿孙共死”,见出这垂白老人是个孤老汉。儿孙为何都*呢?诗人虽未说,但肯定都是凶死,或是死于战争,或是进山猎麝时死于猛兽。家破人亡,孤苦伶仃,这晚景本已很凄惨,然而还不得安宁,这把老骨头还得忙。不是一般的干活,而是“忙”!这孤单一老,为何还要这般忙呢?
“木弓未得长离手,犹与官家射麝香”。这就是老汉忙的内容和原因。“木弓”,是以桑木等揉作的土制弓器。杜甫诗有“莫瑶射雁鸣桑弓”。“未得长离手”,照应前面的“忙”。他这么忙的去射麝,是为自己吗?不是,是为“官家”——皇帝。“犹与”二字,其口气是怨愤的。见出老汉去射麝是被迫的,而非情愿的。或者是麝赋繁重,官府催逼?或者是官府征夫猎麝?总之,连一个孤苦的老人都不放过。
商山地区虽产名贵的麝香,但商山地区百姓却备受麝香之苦,这就是本诗的主题。写的虽是一个人的遭遇而要反映的则是整个商山地区百姓的遭遇,这首诗题为《商山》而不是题为《商山老人》其用意就在这里。在艺术上,是集中笔墨,刻画出一个典型人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说明商山地区的现实,而不是作一般地概括性的描述。在剪裁与构思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