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17 09:59:34

《南辕北辙》优秀教学设计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1、认识十三年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2、理解课文寓意。

师生共同准备生字卡,写字卡。

一、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1、解题。看图解题,结合图理解“辕”和“辙”

2、自学。自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找答案。

3、交流

(1)小组内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

(1)小组内喜欢的形式汇报朗读,可以分角色,加动作。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5、练习

(1)故事中这个去南方却住北走,他的朋友向他提出忠告,他却不肯接受,这种顽固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别人意见的人,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应该叫什么?你还知道其他的四字成语吗?

(2)这个人这样固执,走错了方向,能到达他要去的地方吗,为什么呢,他的马很好吗,请试着用“虽然可”来解释其他两项优势,换成“尽管但是”读读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3)无论条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错了,也永远不会到达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就成了南辕北辙,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可以往后推,给学生机会去观察发现然后再说)。

拓展阅读

1、心得体会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亡羊补牢》,回顾这个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昨天我们习了《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要及时改正,还来得及。可是啊,有一个人他犯了错,不仅不改正,还坚持错下去。是怎么回事呢?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去另一个寓言中了解一下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字词。

2、课件出示词语认读。

3、认识理解“”“”。

A、出示“”“”。观察两个字的字形,你知道了什么?

B、把生分为两组,一组查一个字,比比谁的速度快。 C、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4、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文中哪一段能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最后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楚国在边,他硬要往边走。从这一句,我们知道了什么?

三、深入研读,体会道理

1、楚国在边,坐车的人为什么不停劝阻,非要往边走呢?他有自己的道理吗?在书上画出来。

2、课件出示

“楚国在边,你怎么往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3、分角色朗读,师指导读出感情。

4、同们,你们觉得坐车的人一直往走,能到达边的楚国吗?为什么? 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到不了楚国。

5、经过讨论,我们知道,凭那个时候的条件,坐车的人是到不了楚国的。但他不听朋友的劝告,结果——(课件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6、“硬要”是什么意思?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如果你看到了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8、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感想吗?

9、总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找到正确的方向。亲爱的同们,我们可千万不要像那个坐车的人一样,呀!

语文案模板(共13篇)

2、心得体会

蔡家滩小

刘政

1、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A、培养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C、采用小组合作习,培养生的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重难点

中要在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习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谁说一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这节课我们继续习一则寓言。齐读课题,那这则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让我们赶快习吧!

二、感知大意

1.自读《》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

3.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生解析课文)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小结 板书

朋友 楚国人 在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3、心得体会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本课生字。

2.正确读写“盘缠、硬”等词语。3.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文中坐车人和他朋友对话的深刻含义。2.复述故事内容,感受故事情节。 3.课外积累更多的寓言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寓意中得到育,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弄清方向,要听从朋友的提醒。 重点

了解《》的主要内容。 难点

体会寓意:行动和目标保持一致,否则永远无法成功。 法与

法:导读法

法:读思法,自主、合作探案相结合。 准备

田字格黑板贴,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过程

一、导入。

1.师导言:回顾什么是“寓言”?前面过哪些寓言故事?上节课习了《亡羊补牢》谁能说说它的寓意?

(寓言:一种文形式,通常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习第二则寓言《》。(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理解“”和“”的意思。

出示图片,理解“”指车前头架在牲口上的两根长木,“”指车轮碾过的痕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PPT出示阅读要求。(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勾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在不懂的字词后面做上记号。

(4)找一找书上哪句话很准确地说明了的意思,用“—”画出来。 2.检查自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生回答,哪句话准确说明标题意思。 (楚国在边,他硬要往走。)

(3)指名读这句话,理解“硬”的意思,并指导书写“硬”。 “硬”在字典中有以下意思:

①物体性质坚固,跟“软”相对。例如:坚硬。 ②刚强有力。例如:强硬、硬朗。 ③能力强、质量好。例如:硬功夫。 ④固执、勉强。例如:硬撑。 在本句中是哪一种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1.出示课件“楚国在边,他硬要往走”指导朗读,理解这个人的固执。2.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个人,你会用哪个词?(固执己见、执迷不悟) 3.齐读这句话。

4.出示去往楚国的人和他朋友的对话。(1)师生对读。

(2)想一想,坐车人有什么理由坚诗往走,找出来,生回答。

师相机板书:马跑得快 车夫是个好把式 带的盘缠多 师解释:

①盘缠:古代的钱,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用绳串一起吊起来,把铜钱盘起来

缠绕在腰间方便又安全。

②好把式:指人在某方面有一事实上的技能,特长,行家,老手。 师指导书写“缠”。

5.师指导朗读对话,指导读出语气,分男女生练习读,组与组练习读。6.分角色表演,分别请几组男女生表演,师及时评价。

7.坐车人能到达楚国吗?出示课件“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

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生读句子,读的时候强调五个“越”字,体会坐车

师相机板书:离楚国越来越远。

四、思考

1.坐车人条件这么好,为什么到不了楚国?(方向选错了) 2.你认为坐车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固执不听劝告)

3.你想对做车人说什么?(要选对方向,方向弄错了,无法成功)

4.你在习和生活中遇见过类似“”的事吗?说说你的见闻和感受。

五、总结

1.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课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选对方向,方向弄错了,无法成功。生齐读。 2.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则寓言故事。

六、拓展

出示课件《郑人避暑》,生读完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业

板书

去楚国,却向相反方向走

马跑得快 车夫是个好把式 带的盘缠多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启示:要选对方向,方向弄错了,无法成功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揭示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在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让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课文中的人是怎样问 话又是怎样答话的。在生读中悟的基础上,再让生对去楚国人说说自己想要说的 话。这时有的生说他带的盘缠越多,越不能到楚国;有的生说车把式技术越好, 他离楚国越远;还有的说楚国在边,他不听朋友的劝说,硬要往边走,走得越 远,就越到不了楚国。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让生分角色表演。在这个环节 生表现的非常棒,在我的鼓励下同们争先恐后的上台表演,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印 象。然后让生联系实际,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发生。读完课文后 生复述这个故事。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高,不足之处在于指导朗读时,语气指导上 不专业。

4、心得体会

三年级下《

葛换存

1、通过查字典的方式使生能正确认读“”“”并理解其意思。

2、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撰写剧本,能感悟人物的说话语气,并能通过合理的想象给人物添加合理的动作及表情。

3、通过表演,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重难点:

重点:在了解语言蕴含的道理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难点:通过合理的想象完成剧本写作。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活动:老师请一名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

2、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方,偏要往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目意思。

1、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那现在就请同们请字典这位老师查一查“”和“”,看看他们是怎么读的,是什么意思(解释::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车轮压的痕迹。)

2、通过你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就会指向哪个方向。而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车就会往哪个方向延伸。) 2、小组合作交流: 说说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寓言,构建剧本框架。

1、现在请你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故事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我们需要哪几个人其中谁是这个故事的最主要的人物

2、生自读课文。

3、课文讲了哪几个人谁 4、交流课文内容,同桌相互对读人物对话 三、习寓言,丰富剧本内容。

1、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生自由读,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楚国在边,他硬要往走。) (1)引导:楚国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走是他的——(实际行动),这就是说——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

(板书: 目的

行动) (2)你还从哪个词读懂了什么理解生字“硬”,“硬要“什么意思给“硬要”换一个词语。从这个词我们可以推断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国在边,明明知道在边,却硬要往走,从“硬要”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那表演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性格呢(固执、很愚蠢、无知、不听劝告、执迷不悟)

(3)朗读句子。

2、他明明知道楚国在边,却如此固执地往走,他有什么理由硬要这样做呢请读读文中朋友与他的对话,划出坐车人的理由。你能否通过我们刚才的总结的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给他加上动作

3、小组交流,合作想象,丰满人物形象。

4、通过你们的朗读表演,让老师看到一个所以即使朋友一再诚恳劝告,他依旧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一意孤行,愚昧无知)

5、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人当坐车人,注意要表演出他的“固执”,另一个人当他的朋友当然也要表演出朋友的诚恳和无奈。听的人要仔细听,仔细看,给出合理的刻画人物的建议,完善人物形象。

坐车人:抓“没关系”表演他的自以为是,说话语气的自大骄傲。

朋友: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这是一个什么句换成陈述句怎么说哪句好为什么指导读出反问句的语气。)抓住朋友对他的无奈

6、放飞想像:(小组讨论)可不可以给故事加上合理的情境、人物,让故事可以自然的表演给观众 四、指导编写剧本,汇报展示成果: 1、明确编写要求,

(1)能完整的通过表演讲述这个故事。

(2)通过刚才小组习,发挥自己的想象让故事更有趣。

(3)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自然表演,让大家更清晰的感受人物形象。 2、小组自由练习,并能通过讨论写出剧本。 3、指定小组表演,点评。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通过你们的表演,老师对这个去楚国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他的朋友表示同情,这个人那是多么的可悲。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他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永远到不了楚国)

2、其实,别说在2000多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的错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

板书:略

5、心得体会

楚国人能到楚国

今天在寓言《》时,生对车上的楚国人很感兴趣。当师质疑:“楚国人不听朋友的劝告,执意要往走,他能到达楚国吗?” 生都熟悉了楚国人与朋友的四次对话,明白楚国人坚持自己的理由有三点,即马跑得快、车夫是个好把势、带的盘缠多,所以大部分生都回答楚国人不会到楚国,他只会离楚国越来越远。这时,一位生站了起来:“老师,楚国人也可以到楚国的,因为地球是圆的。” 面对生的回答,师没有否定,但是却委婉地做出了引导:“地球确实是圆的。但是,楚国人想通过往的路线到达楚国却要花费很多很多的时间。一辆马车一天最多能走二百多公里,而地球的周长约四万公里。撇开往走的路线长这个因素,还要考虑路途中的因素,如河流、海洋等。”看看生还有些不甘心,我笑了笑:“打个比方吧。现在我请你马上去我的办公室去一件东西,可你却要从校老校门出发,途经广建广场,再绕凯里,经过几小时的奔波之后才进新校门,最后才到达办公室取我想要的那件东西。试想一想,短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件事,你却花那么多不该花的时间,你认为有必要吗?”听了我的解释,这个小男孩嘿嘿地笑了。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要尊重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这位生对文本的感悟、体验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当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时,师在尊重生个人见解的同时,恰当地用生活事例对生进行了点拨,对生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给予引导,从而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统一。篇2:《反思

把握起点 找准问题 提高课堂实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合理把握生的习起点,是指师在明确习起点的前提下,充分

了解习的现实起点,对材进行深入地剖析与解读,或者创生出新的习资源,让生在已知和未知领域里探求连接点,从而提高生的习积极性或激活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的习能力。

二、背景分析: 1.材分析:

》是师大版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远行》中的一篇主体课

文,也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了季梁的朋友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就本课而言,识字写字是重点,感情朗读是手段,明白寓意是目的。理解好

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这则寓言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适于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季梁诚恳地劝说朋友:方向错了,是无论如何也到不了楚国的;而他的朋友则固执己见: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的马好、旅费多、车夫的驾车技术高,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楚国。人物间的四次对话,使得季梁的诚恳相劝和朋友的固执己见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中,应该抓住四次人物的对话,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同

桌合作读、想象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生读好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揣摩人物

的心理,理解对话的内容,使生从一次次对话中明白朋友所说的“马好”、 “旅费多”、“驾车技术好”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进 而理解了其中的寓意: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

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情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生的认知起点和习困难,提高课堂实效,在生初读课

文后,进行之前,我从识字写字和阅读理解两个领域对七一小二年级二

班的34名生进行了前测。

前测

一、识字写字。

1.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会怎么办?

①问别人 ②查字典 ③圈出来 ④ 猜一猜 ⑤其它 2.你喜欢用哪些方法来记住生字?

①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②利用熟字识记 ③归类识记 ④比较

识字

3.下面的这些生字你都认识吗?把你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梁 驶 楚 驰 恳

旅 驾 该 虽 错 越 系 担 4.你觉得哪些字最难写,圈出来。

该 虽 系 担 错 越

二、阅读理解。

1.为什么季梁的朋友离楚国越来越远?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识字写字领域中的第一题是为了了解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方法。第二题

是为了了解生对识字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第三题是了解生识字的难点。第四题是了解生的写字难点。阅读理解的第一题旨在了解生对课文主要内

容和主旨的把握。第二题一方面检验生的质疑能力,另一方面从生的角度

了解他们的兴趣点、疑难点,找准重难点。

前测分析:

从前测中获知,生中有83.8%的生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选择查字典 的方法,13.5%的生选择问别人,16.2%的生选择圈出来,2.7%的生运用

其它方法。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同都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良好的

习惯。我们看到35.1%的生会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48.6%的生喜欢“利用熟字识记”的方法,16.2%的生喜欢用“比较识字”

的方法,2.7%喜欢“归类识字”的方法。由数据中得知,该班生能够运用多

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而且运用还是比较自如的。因此,在课堂中,师不必再去逐个分析每个字的字形,而是依据习的困难和特点,在识字、写字指导中适当分类,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67.6%的生“”字不认识,64.9%的生“”不认识,81.9%的生“恳”不认识,48.6%的生“固”字不认识,40.6%的生“执”字不认识,这几个字均为二类字。因此,在中我重点关注这几个生字的读音。在写字环节中有86.5%的孩子认为“越”这个字书写有难度。因此,这节课我重点指导“越”这个字,集中力量突破写字难点。此外从以往经验和试讲中发现,生书写“该”字时,容易把右边的“亥”,写成“ ”。尽管生没有提出需求,但我在中仍旧对这个字的书写进行了指导,为下期正确书写“孩”、“刻”两个字打下基础。

阅读理解领域的第一题考察了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旨的把握情况。91.9%的同知道季梁的朋友离楚国越来越远是因为把方向弄错了。可见“为什么季梁的朋友离楚国越来越远?” 这一问题不是生的习困难点,这一问题也不能作为统领整个环节的重点问题。通过对材的深入研究,我将阅读理解的核心定位在了理解“季梁的朋友为什么固执己见?他是怎么想的?”这两个问题上,围绕这两个问题引领生深入习和研究,借助感情朗读,揣摩人物心理,明白了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阅读理解领域的第二题一方面检验了生的质疑能力,另一方面从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兴趣点、疑难点,找准重难点。数据显示:48.6%的同质疑围绕“固执己见”、“”、等词语的意思质疑。21.6%的生没有疑 问,另外24.4%的生的问题也比较分散,且大多关注课文中的细枝末节,如:楚国是什么国?它为什么不在方,而在方等。只有5.4%的同依据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他的马越好,离楚国越远。生的这个反应说明他们在质疑能力上还有待培养和提高。

三、目标1.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规范书写“该”、“越”等七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季梁的诚恳与朋友的固执己见,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重点: 1.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的语意思。规范书写“越”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感悟季梁的诚恳与朋友的固执己见,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四、过程和资源

一、谈话引入,理解题目。(2分钟)篇3:三年级语文上册 反思 鲁

一课,后感受颇深,特将感想整理如下: 1.建立大语文观,使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感悟一个道理。在引导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用生动的语气向他们介绍了寓言在我国的发展史,及其表达的特点,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寓言这种文体裁的基础上,对寓言这种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文化史的赞叹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样的很好的对生今后的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他们由这一个寓言故事的习,发展到喜欢这种文体裁,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大量阅读这种文作品。此时,我们语文所产生的功效启是仅仅会一篇课文所能比的? 2.“生是习和发展的主体”,中充分尊重生的需要。

师的任何都是为更好的促进生的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中,我尽力做到以中,为了使后面的精读更有效的展开,首先在初读课文时,引导生扫请字词障碍。这个过程中,师完全把习的主动权交给生。让他们自己找不理解的字词。找到后,又给他们自己发问和讲解的机会。师只是在大家都遇到困难时,才现身引导。长此以往,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样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能力逐渐形成了。 3.“珍视生的独特体验”,让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让语文如万花筒般五彩斑斓。

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生的独特体验。本节课的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生展开辩论。辩论使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4.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习中。

现代的课堂既屏弃一味把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习。课堂中,生的自主感悟与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上前来表演读,此时,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篇4:三下第9课《案与反思(4月1日) 《及反思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的意思,其中蕴含的道理。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生回答,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二、分析情,扎实基础。

1、出示课题:(板书:)齐读;习“”“”: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了解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探究原因: (1)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边,他硬要往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板书:虽然?但是?.;尽管?可?) (2)探究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3、根据句式说话: “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 。”

4、讨论小结原因:那人的致命错误在哪?(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四、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1)出示古文,师范读。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中的那人相似

2、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总结寓意: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呢?

4、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有感情地、意味深长地讲这个故事吗?(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要求有讲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五、作业选做: (1) 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有声有色地,意味深长地讲述寓言故事。

板书:

因为: 楚国在边,他硬要往跑。 (方向) 所以:虽然 马跑得快 车夫是个好把式 带的盘缠多 (条件) 但是 离楚国越远 (结果) 反思:

》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故事。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位在:生寓言习方法,引导生自己读懂寓意。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习要求和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这次备课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第一,每节课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定下后,要扎扎实实在一步步去实现,不要走过场,要展示过程。每节课都要让生至少有一个大的收获。第二,目标是前提,根据目标可以想出多种方法,然后要进行重组与筛选,选择化时少,收效大,尤其是能激发生兴趣的方法。篇5:

1、会写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理解寓意,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的一致的道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把握寓言的寓意,了解寓言的典故,恰当地运用“”。

时数:第一课时

准备“”的动画软件,请生查找“”的历史典故。

一、导入新课

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吧。谁说说我们以前都过那些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什么叫“寓言”呢?

“寓”的意思是寄托。 “言”的意思是讲道理。

“寓言”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既是喜闻乐见的读物,又是深受育的题材。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训的文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今天,老师带同们再习一篇滑稽可笑而又富有深刻含义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解释文题

师:,我们都知道,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但“”和“”指的又是什么呢?(出示挂图,讲解“”和“”的本意)

马车本来向走,车印也应该随之向,怎么会反而向呢?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1、师范读课文,生初步感知

提问:故事主要围绕谁与谁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做车人和他的朋友)

2、生自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相互探讨,解疑释惑

1、默读课文, 提出问题。

2、师生质疑: ①这个人要去方,却往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这个人是谁?

②朋友劝了他几次,是怎么劝的?他是怎么说的?

③他的朋友劝了他三次,他接受了吗?像他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形容他,叫什么?(固执己见)

④现在谁能帮老师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说明理由。

(楚国在面,马车本应往,他却往走,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他只会越走越远。) ⑤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生谈论,交流发言)

⑥《》中那个做车人和他的朋友谁的想法对?

⑦“”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故事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五、布置作业

搜集寓言故事, 把《》讲给别人听。

要充分体现的互动,师的任何都是为更好的促进生的服务的,因此,再中,我尽力做到以,完全把习的主动权交给生,让他们自己找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师生讨论,找到共同的结论。师只是在大家都遇到困难时,才现身引导。长此以往,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样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能力逐渐形成了。

点击查看更多《南辕北辙》优秀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55867.html

热门阅读

  1. 教师节手抄报简单大方
  2. 驿路梨花教案范文
  3. 值得收藏的小年夜祝福语大全
  4. 精选闺蜜结婚祝福语
  5. 个人社会实践报告寒假
  6. 关于《梅花魂》教学反思的范文
  7. 四个服从的心得体会
  8. 怎么用转危为安造句
  9. 借一扇窗发现爱的故事
  10. 关于高三寒假家长会发言稿
  11. 中秋思念亲人的诗句古诗
  12. 消防支队后勤工作会议发言稿
  13. 热火总冠军感言范文
  14. 表示思乡的古诗词
  15. 中国联通年终总结
  16. 《南辕北辙》优秀教学设计
  17. 押韵的英文诗歌
  18. 陋室铭教案板书设计
  19. 繁体字的个性句子
  20. 关于教师节送老师的贺卡祝福语
  21. 2016年送给员工的生日祝福语
  22. 早安语录精选
  23. 2019年经典语录励志
  24. 电影中经典哲理的句子
  25. 那一声迟来的生日祝福范文
  26.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27. 涉外劳动技术服务合同范本
  28. 英语的学习计划表
  29. 画·远看山有色原文及赏析
  30. 小学关于快乐的除夕之夜的话题作文50字
  31. 信封受伤了睡前故事
  32. 小学开展绿色环保手抄报比赛的活动策划方案书
  33. 《称象》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34. 张小娴关于经典爱情的名言大全
  35. 3月22日世界水日公益短信
  36. 如果时光是苍白的记叙文
  37. 运动会赛场的标语
  38. 最有哲理的说说
  39. 家庭感恩故事大全
  40. 散步中考满分作文800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