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原文及译文评析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解】:
1、几时两句:这是倒装,意谓想起昨夜在月光下举杯送别的深情,不知几时重得此会。
2、列郡:指东西两川属邑。
3、三朝:指玄宗、肃宗、代宗三朝;
4、出入荣:指严武迭居重位。
5、江村句:指送别后独自回到浣花溪边的草堂。
远送严公到了奉济从此别离,
人去山空只有别情绵绵依依。
我们何时才能重新把盏长谈,
昨夜月下对杯倾衷多么投机!
巴蜀各郡讴歌惋惜你的离任,
连续三朝你任将相真不容易。
分手后我回到浣花溪边草堂,
越发觉得我这残生淡泊孤寂!
这首诗意在送严武奉召还朝。诗人曾任严武幕僚,深得严武关怀,故别离之情依
依,自不待言。
诗的开头点明远送,可见意深情长。分手伤别,自然想到昨夜饯别情
景,也想何时重逢。接着讴歌严武入相出将都有成就,受到人民的称赞。最后写送别
后的心境的孤独无依。语言质朴含情,章法谨严有节。
拓展阅读
1、杜甫《白帝》原文译文及赏析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象打翻了的水盆。峡江急流的吼声象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罢,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这是一首拗体律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它打破了固有的格律,以古调或民歌风格掺入律诗,形成奇崛奥峭的风格。
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平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 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虽然不必拉车耕地了,其命运难道不可悲吗?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呢?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诉。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终日哀伤,有着多少忧愁和痛苦啊!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本诗在意境上的参差变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后境界的转换,好像乐队在金鼓齐鸣之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缕缕哀音;又好像电影在风狂雨暴的场景后,接着出现了一幅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一转换,展现了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其次是上下联,甚至一联之内都有变化。如颔联写雨景两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军万马,而对句则阻惨凄冷,为转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铺垫。这种多层次的变化使意境更为丰富,跌宕多姿而不流于平板。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的“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或“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就是这个道理。
2、杜甫字子美京兆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擢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先,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粟自给。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迨审言以文章显迨:等到
B.先鸣数子 先:首先
C.罪细不宜免大臣细:小
D.适耒阳 适:去、往
领先、超过
1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陛下其忍弃乎 其正色邪
B.则臣之述作之二虫又何知
C.武以世旧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D.为设牛炙白酒 难为俗人言
C 介词,因为。A.语气副词 ,难道; 连词, 是……(还是……)。B.助词,的;代词,这。D.介词, 替、给 ;介词 对、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有先人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十一代,但杜甫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在秦州时,甚至要负薪拾橡粟自给。
B.杜甫上书为房琯求情而触肃宗之怒,因为宰相张镐,皇帝才不再追究。
C.杜甫评价自己是“沉郁顿挫,随时敏给”,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D.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但切合实际。
原文是“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3分)
(2)适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3分)
(3)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2分)
(4)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2分)
①当时杜甫所在地地方叛军到处抢掠,杜甫把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以至于饿*,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前往探望。
②于是杜甫客居在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
(3)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4)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天宝十三载,杜甫献上赋颂三篇。提拔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重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
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当时打了败仗,又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粟为生。
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
崔旰等人内乱时,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去耒阳。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亲自划船迎接他,才得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阳。他有集六十卷,都流传到今天。
3、《送薛处士序·〔唐〕杜牧》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处士之名何哉?潜山隐市,皆处士也。在山也,且非顽如木石也;在市也,亦非愚如市人也。盖有大知不得大用,故羞耻不出,宁反与市人、木石为伍也。国有大知之人不能大用,是国病也。故处士之名,自负也,谤国也,非大君子,其孰能当之!
薛君之处士,盖自负也。果能窥窃尧舜孔子之道,使指制有方,弛张不穷,则上之命一日来子之庐,子之身一日立上之朝,使我辈居则来问学,仕则来问政,千辩万索,滔滔而得。若如此则善;苟未至是而遽名曰处士,虽吾子自负,其不为骄欤?某敢用此以赠行。
〔注释〕唐宋以后送别的文章称“序”。 指制有方:善于指挥控制,即善于治理。 张:拉开弓弦。弛:让弓弦恢复原来的状态。《礼记·杂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弛张不穷:当宽能宽,当严能严,能宽严相济,应付裕如。喻治民有术。 千辩万索:反复辨析探索(事理)。 滔滔而得:得到滔滔不绝的回答。 敢:不敢,冒昧。
春秋战国是处士横议的时代,曾议出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处士的遗传基因不得不添加一个谨言慎行的密码。秦汉以降,特别是隋唐以后,由于*的意识形态逐渐浓缩,横议的处士也就逐渐转变为以清高自许的处士。所谓清高,其实也就是想跟皇帝保持一定的距离,躲到皇帝视野的最外一圈。而皇帝又往往爱搞旌贤举善这一套,用征聘把躲在远处的高人逸士拉过来,以示重贤。头尖眼亮的人发现,当处士往往能轻取*厚禄,于是以清高相标榜的归隐之途,竟一变而成直通*的便捷之道。著名的“终南捷径”这个典故,就是唐朝人提供的。本来处士的大旗下,招纳的是没有*或不愿*的士人,如今聚在这里的,竟多半是削尖脑袋钻营的人物,这真是滑稽透了。
“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虽然只可能做个诗人,但却十分自负。他曾注过《孙子兵法》,自认为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甚至在《赤壁》诗中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周瑜的胜利是侥幸得来的,要说军事才能,恐怕还未必赶得上他杜诗人呢。这样自负,再加上性情刚直,自然不会为时人所容。偏生他又不主张退隐,不肯从*里退出来。在《郡斋独酌》诗中他曾说:“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这样一个连正经处士都不愿当的人,偏生又有个处士朋友。且不说这个朋友究竟是真处士还是假处士,反正处士之名已经向投机的方向倾斜,这毕竟会在杜牧的心中留下阴影。这就决定了这篇文章的基调。所以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处士之名,即古之巢、由、伊、吕辈;近者往往自名之,故作《送薛处士序》。”既然杜牧认为,只有古代的巢父、许由、伊尹、吕尚这样的人才够得上处士的称号,后世的所谓处士都不过是自封自诩,自吹自擂,自然也就不可能从清高的角度来称许薛处士。这就决定了这篇文章只能是带讽刺味的。但是,薛某人毕竟是杜牧的朋友,写一篇送别朋友的文章而**地讽刺挖苦,显然也太不厚道了。这又决定了这篇文章还要写得委婉含蓄,不带火气。这一点,作者掌握得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文章的前一部分从处士这个称谓的本义说起,点明处士是“有大知(智)不得大用”的人。这样贤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是朝廷的错误(国病),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对朝廷的指斥(谤国)。因此,除了才智超人的大君子,不是随便什么士人,只要没做上官就可以自称为处士的。这样的大君子,尽管在山与木石为朋,在市与市民为伍,看似痴顽笨拙,但只要有一席用武之地,立刻就能干出来一番大事业。作者巧妙地先立下这样一个几乎是高不可及的标准,然后逼着薛处士站到跟前去比高低。
而薛某人自称处士,当然是自负才智超人。你要真能窥探到尧舜孔子治国安邦的学说,那么,皇上征聘的诏书一旦送到你家,你一旦置身皇上的朝堂之上,我们自然就可以来请教学问和*方面的问题。真能这样,自然好得很;如果没这种能耐而以处士自居,那岂不是狂妄么?这一番话既像推崇,又像讥讽,把对方推到了崇高与滑稽的交界线上。作者的态度很明确:薛某人算不上大君子,够不上处士的资格。但他不直说,而用寓谐于庄的手法,用虚拟语气表示希望薛某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是这样,那太好了!可如果不是呢?那你就自己想去吧!那些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而偏生要以怀才不遇的处士自命的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但在杜牧笔下却暗含讥讽,实在非常巧妙:明明是风凉话,却偏要说得一本正经;明明是把对方置于自己的水平视线以下,却偏要仰着头摆出跟巨人说话的架势。这就使对方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只好直着脖子硬把这些噎人的话咽下去。
4、杜甫《蜀相》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大概就在上元元年(760)暮春搬到浣花溪草堂前后,一天杜甫得暇,曾去成都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
武侯祠现存,在成都市南郊。西晋末年为纪念三国蜀丞相诸葛亮而建。初与蜀先主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于昭烈庙,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现存殿宇系清代康熙年间重建。当时老杜所见,并在这诗中所咏及的古柏,今犹翳翳森森。青瓦红墙,殿宇宏伟。祠内有“三绝碑”,由中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皆绝妙,故名。诸葛亮殿内外匾对甚多,最著名的是清代赵藩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正殿诸葛亮像前有铜鼓三面,称诸葛鼓,铸于公元六世纪以前,老杜来游时当见到此物。殿西侧为先主惠陵。这诗发端以自问自答,点明祠堂所在和初次寻访的心情,以及未到即望见古柏森森的最先印象,崇敬之感,油然而生。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简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锦官城附近一带有锦江流过,称锦里。传说古人织锦濯于此江中,较他水鲜明,故名。诗文中多以“锦官城”、“锦城”、“锦里”称成都。颔联是说阶草自绿、莺歌空好都无心欣赏,因为他此来是为了缅怀蜀相功业,心中感触正多,无闲情逸致呢。从而引出后面的话来:刘备(先主)三顾茅庐,诸葛亮帮他决定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的天下大计,辅佐他开基创业,后来又扶助刘禅(后主)济美守成。诸葛亮为两朝开(基)济(美)效忠,真是费尽了一片心血。他曾在《后出师表》中表示:“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后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抗于渭南,相持百余日,病死军中。每当想到他决心匡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大志终于未能实现,后世的英雄们都不免要热泪沾襟、不胜感慨啊!老杜对诸葛亮很敬佩,也很羡慕他有幸得遇先主:“孔明有知音”(《遣兴》)。诸葛亮建立了两朝开济的大功业,可是对于他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老杜尚且如此深表惋惜,那末,对于自己*怀大志,身当乱世,却无补于国,无济于时,又将作何感想呢?诗人这一掬同情之泪是为孔明洒,更是为自己洒。当然,这沉痛的诗句也道出了千古英雄壮志未酬、抱恨终天的孤忿,具有强烈的艺术*力。《宋史·宗泽传》载:“泽请上(指宋高宗)还京二十余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诸将入问疾,泽曰:‘吾以二帝(徽宗、钦宗)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涕泣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感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一语及家事,但呼过河者三而薨。”这不仅能见诗歌*力的强烈,也可反过来帮助体会诗人孤忿的深沉。老杜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成都,尤其是修盖了草堂,暂得安居以后,心境的确是比较好的,诗中也不时流露出闲适情调来,但是他内心深处仍然是极其痛苦的。《蜀相》是诗人来成都后第一首心情沉重的作品,这种情绪,犹如一股泉脉,在这一时期那些貌似和平宁静的篇章中时有涌现,这提醒我们在研究作家作品时,既要看到思想感情的各个方面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要看到它的主流。尽管老杜一再表白他想找个桃花源避世,莫说世上并无桃花源,就是真的找到了,他也当不了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身世两相弃的避秦人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anwen4.com/articles/61871.html